在距富平縣城東北大約3公里處,有一座美麗的村莊——何仙。至于何仙這個神秘、美麗的名字是何時形成的,是怎樣來的,無從考證。唯一能說的也就是先輩們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關(guān)于和合二仙的傳說。
傳說和合二仙是天庭掌管人間平安、吉祥的神仙。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和合二仙,千里能回”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只要有和合二仙的庇護(hù),就是你千里遠(yuǎn)行也能平安歸來。所以時至今日,在民間遠(yuǎn)行送別之時,還有人會說這句話,祈禱、祝福、安慰外出或打工、或遠(yuǎn)游、或奔親的親人平安。
話說一日,閑來無事,和合二仙駕云出游,不覺來到浮原南麓一處上空,下意識往下一望。這一望,不得了,二仙頓時被眼下的景色驚呆,萬萬想不到人間也有如此仙境:北背浮原而依喬山,南面荊山而望二華,腳踏漆水(溫泉河),漆水浩渺,荷田無邊,荷葉碧翠,荷花嬌艷,漁翁蓮?fù)蓿瑫r出其間,歌聲互答;兩岸稻谷飄香,桃杏迷人,這便有了富平馳名中外的“九孔蓮藕和離核甜桃”;一條幽谷南北貫通倒淌河與漆水,把浮原分成東西兩半,使浮原更像一個葫蘆浮在倒淌河與漆水之間,這也正是浮原的來歷。這里植被茂密,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二仙流連忘返,遂決定棲身于此,以享人間仙境。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漆水東北不遠(yuǎn)處有一村落,名曰張家村,張家村有一大戶人家,主人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博學(xué)多識,德高望重,人稱“張善人”。張善人中年得子,對兒子疼愛有加,視為掌上明珠,取名寶玉。寶玉天生聰穎,所學(xué)過目不忘,且敏而好學(xué),禮貌有加,是方圓百里的“神童”。
一日下午,寶玉和村里的幾個孩子去割草,在林中不覺與伙伴走散,寶玉沿著幽谷一路向南,忽然見二位老者在一棵大松樹下正在下棋,一個身穿紅袍,一個身穿黑袍,皆鶴發(fā)童顏。石桌旁的石幾上擺放著五個特大的桃子。寶玉悄悄走近,靜靜地站在旁邊,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盤棋局終于以和棋而告終,兩位老者哈哈相笑,“吃桃、吃桃”“吃桃、吃桃”互相敬讓,推卻一番,各自拿一個大桃。只見黑衣老者看了寶玉一眼,轉(zhuǎn)頭對紅衣老者說:“你我的有緣人來了。”紅衣老者捋了一把胡須笑道:“不枉此行。”黑衣老者笑著對寶玉說:“小孩,你也一定餓了吧?來吃一個桃吧。”說著遞給寶玉一個大桃。寶玉忽然也覺得餓了,說了聲謝謝老爺爺,拿起就吃。兩位老者吃過之后,又開始喝酒,見寶玉吃完桃,就給寶玉倒了半杯,寶玉退卻了一番后,在兩位老者的慫恿下一飲而盡。突然,紅衣老者從懷中取出一銀項圈,黑衣老者從懷中取出一對銀手鐲,紅衣老者笑著對寶玉說:“孩子,我們送你兩件禮物,好好保管,如果有什么困難,就來華山頂峰找我們吧。”說完就人去石空,可寶玉的脖子上多了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手腕間多了一對明晃晃的銀手鐲。寶玉轉(zhuǎn)身一看,頓時驚呆了,自己的籠已經(jīng)糟成一攤,鐮把也糟了,鐮頭已銹跡斑斑。他連忙往回趕,可沿途一切都變得陌生了,他跑到村口,城門城墻都變了模樣,進(jìn)進(jìn)出出的人他一個也不認(rèn)識,人們都用陌生的眼光打量著他。他走到自己家的位置,曾經(jīng)再熟悉不過的高門樓已不見了,從那個院子出來的人他一個也不認(rèn)識。突然,從里面走出一個白發(fā)如雪的老者,他忙上前問:“老爺爺,這里不是住著一戶姓張的人家嗎?主人人稱張善人。”老者猛吃一驚:“娃呀,我小時候常聽我爺爺說,他的太姥爺人稱張善人,有一個兒子,大約在十一二歲時出去割草,再沒有回來,家人找了好幾年都沒有音信,張善人也因此一病不起,在憂郁中去世了,距今已300多年了,你怎么知道的?”寶玉頓時雙眼淚下,告訴老者說他就是張善人的兒子,名叫寶玉,并把其中的來龍去脈細(xì)說了一番。老者聽罷,連忙跪倒,叫了聲老老太爺。寶玉連忙扶起,扶老者坐到門前石凳上,老者就把從爺爺那兒聽來的關(guān)于寶玉走丟后家中的變化復(fù)述了一遍。
原來,寶玉和伙伴們走散后,伙伴們尋他不著,回家趕緊告訴了張善人,張善人和鄉(xiāng)親們連夜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見,有人說大概被狼叼走了,可張善人總覺得寶玉還在,所以一直找了五六年,最終在思念和憂郁中死去了。臨終前,給寶玉的姐姐翠玉招了個上門女婿,并再三叮囑,一定要把寶玉找回來,說他一直夢見寶玉就在西溝邊。
張善人死后,翠玉和丈夫一直找了好多年,仍無結(jié)果,也只好作罷。姐姐到臨死時還念著弟弟的名字。寶玉聽后放聲大哭,引得鄉(xiāng)親們都來看個究竟,在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這個貌似十一二的小孩竟是自己300年前的祖輩。寶玉看了下自己的手鐲和項圈,忽然明白了。原來,遇見的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和合二仙。鄉(xiāng)親們和老者讓寶玉進(jìn)屋,寶玉向老屋拜了三拜,突然,腳底生云,騰空而起。眾人大驚,齊跪而拜。寶玉站在半空中,念道:“一去三百年,故園已非然。恍若歸千里,平安和合仙。”向眾人一擺手,駕轉(zhuǎn)祥云,直飛太華。從此。人們就把這里叫做和合仙境,簡稱和仙,經(jīng)過千百年的訛傳,逐漸演化成了何仙。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