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呂正操一生中的三件大事
馮曉蔚
2020年09月15日08: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呂正操,1904年1月4日生于遼寧省海城縣,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7歲就參加了張學良的東北軍衛隊旅,后被張選送東北講武堂深造,畢業后任東北軍第五十三軍連長、營長和張學良的副官。1926年隨張學良的第三、第四方面軍到北平后,受到共產黨員的影響,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國民黨軍從華北前線南撤,呂正操則脫離東北軍,公開打出了“人民自衛軍”的旗幟率部堅持抗戰。在他的領導下,冀中抗日軍民面對極端險惡的環境,機智勇敢地堅持敵后武裝斗爭,積極開展“地道戰”、“地雷戰”和“平原游擊戰”,為我黨在平原地區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呂正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智勇雙全,是我黨領導下的一代抗日名將。曾擔任過晉綏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東北鐵路總局局長兼政委。他是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授予上將軍銜。2009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我一輩子,就是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三件事。”這是呂正操將軍對自己的總結。
第一件大事:打日本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為了適應即將出現的全面抗戰形勢,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決定,以中共平漢線省委為基礎,成立中共冀豫晉省委,領導平漢線北部鐵路兩側黨的組織,積蓄斗爭力量,同時領導全體黨員在廣大農民、青年知識分子和青少年學生中進行國難教育,啟發群眾愛國抗日的思想覺悟,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日戰爭。
然而,平津失守后,在日軍大舉進攻面前,原駐河北省的國民黨軍隊連同縣黨部、縣長等地方官員,紛紛奉命南撤,席卷而逃。在這危難時刻,冀中人民寄希望于共產黨領導敵后人民堅持抗日戰爭。這時,原國民黨東北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團長、地下共產黨員呂正操,受中共北方局指示,審時度勢,拒絕國民黨政府南撤的命令,率全團官兵留在敵后,堅持抗日游擊戰爭。
1937年10月9日,在五十三軍南撤途中,呂正操在河北束鹿(辛集)東南耿莊接到師部命令,要他率團開往藁城四德村、梅花鎮一帶,掩護五十三軍的左側,與六十七軍取得聯絡。
第二天下午,該團先頭部隊,在半壁店與正在南下的日軍騎兵相遇,敵騎約五六十名。
呂正操命令所部迅速向敵展開進攻,經一小時激戰,斃日軍10余名,戰馬10余匹。敵騎難于支持,便向滄石路狼狽逃竄。這一仗我軍無一傷亡,從而提高了全團官兵對敵作戰的信心。
在半壁店襲擊敵騎的當晚,六九一團分別進入梅花鎮的四德村。梅花鎮是一個土圍子,方圓有4里,土圍子高丈余,很堅固。一營進鎮后,即組織嚴密防守。這天夜里10點多鐘,約有一營兵力的日軍,由藁城向南推進,其先頭部隊與我梅花鎮守軍步哨發生戰斗。其后續部隊漸次到達,拂曉前即向鎮西北角猛烈攻擊。我戰士奮勇殺敵,經過一場激戰,殲敵二三百名。次日,敵人援軍陸續增加,將一營團團包圍,但敵人始終沒有突破我一營陣地。梅花鎮群眾對抗日部隊熱情支援,爭先慰勞。全團官兵誓與陣地共存亡。這時五十三軍已經跑得很遠,前頭部隊已經過黃河了,師長和旅長分別打來電報,叫呂正操丟下一營不管,帶領三營迅速南撤。
呂正操拒絕了這一命令,反而帶領第三營前去支援被圍困的第一營。在團屬重迫擊炮的掩護下,沖破圍攻東門的敵軍陣地,接應一營突圍。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這次戰斗敵人傷亡七八百名,呂正操的部隊陣亡一名連長,20余名戰士。這是“七七事變”以來,不光是六九一團最大的勝利,而且也是五十三軍最大的勝利。
這時一位地下黨員說:“一營突圍出來了,軍長萬福麟跑遠了,把我們丟給了敵人!”
呂正操說:“這正是機會,就此脫離他們,北上找黨,打游擊去!”
當晚8點鐘,呂正操將營連干部召集在一起,商議今后的行動。他說:“我團的處境大家都清楚。今天師長、旅長都來了電報,讓我們丟下一營去趕他們。請各位想一想,一營是我們患難與共的弟兄,難道我們能丟下他們不管嗎?”
說到這里,呂正操把電報放在桌子上給大家看。大家看了都非常氣憤,特別是一營的軍官們更是火冒三丈,一個個連聲叫罵,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太狠毒了,再不能跟著他們跑下去了!”
一些參加“東抗”的連長更是爭先恐后地站起來,激昂地說:“跟著國民黨南逃是一條死路,我們應該趁機北上抗日!”
“我們服從團長指揮,請下命令吧!”軍官們說:“團長說怎么辦,就怎么辦!”
這時日軍正順著平漢線沿路燒殺搶掠,瘋狂地向南推進,情況十分緊急,不能在此地久留。于是,呂正操看著大家高漲的情緒,充滿激情地說:“現在主力跑遠了,如果我們再去追趕他們,一路上困難重重,而且有被敵人包圍和消滅的危險。依我之見,擺脫當前之敵,到晉縣東北地區去,至于以后如何行動,我們到那里再進一步商議。”
經過分析形勢,大家都同意立即回師北上。
為了防備敵人突襲,就在召開干部會的當夜,呂正操率領全團官兵,越過日軍控制的滄石路來到晉縣東北部的小樵鎮。部隊在這里休息了三天,對外嚴密封鎖消息,只準進人,不準出人。呂正操連夜在這里召開黨的會議,討論部隊整編和北上行動計劃。并在一所小學校的大教室里,召開了有士兵代表參加的官兵代表會議。呂正操懷著激動的心情對大家說:“弟兄們!今天我們召開的不是普通的會議,而是商討決定我們大家前途命運的會議。近來時局變化很快,還不到半個月,日本侵略軍就占了華北大片土地,可是中央軍還是一味撤退。如果我們繼續跟著跑下去,不但打不了日本,而且還有斷送部隊的危險。我們每一個愛國軍人,都負有保衛國土、收復失地的責任。”接著,他講了“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軍的悲慘遭遇,和他在西安看到紅軍的情形。此時,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
呂正操最后說:“五十三軍既然把我們甩下,不要我們了,形勢已經不允許我們有任何別的選擇,面前只有一條路:回師北上,像紅軍那樣,到敵后打游擊去。不知大家的意見怎么樣?”
呂正操的話,像干柴烈火。他剛剛講完,“東抗”隊員們就站起來說:“國民黨不抗日,跟著他們干什么?在任丘大清河,在永清永定河,挖了兩遍工事,結果一槍未放就撤下來了。”
“對!逃跑、投降都是死路一條,只有堅持抗戰才能恢復失地,才能打回東北老家去!”代表們紛紛發言,決心留在冀中堅持敵后抗戰。
眼看大局已定,呂正操便趁熱打鐵,站起來宣布:“根據大家的意見,全團立即揮師北上!從今天起,我們脫離東北軍,脫離國民黨,成為抗日的革命隊伍了!”話音剛落,會場上掌聲齊鳴,群情沸騰。
接著,10月14日,呂正操召集全團官兵舉行抗日誓師大會,斷絕了同五十三軍的一切電訊聯系,站到共產黨的旗幟下面,宣布六九一團改稱“人民抗日自衛軍”,呂正操任司令員。部隊換上了人民自衛軍的臂章,繼續向冀中腹地高陽一帶進發。他們沿途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解決了流竄到這里的一些擾民的雜色土匪武裝,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在中共地方黨組織的有力支持下,部隊很快由1000多人發展到4000多人,對冀中地區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月初,聶榮臻與呂正操取得聯系后,呂要求上級幫助對部隊進行整訓。聶榮臻在征得八路軍總部和毛澤東同意后,讓呂率人民自衛軍開赴平漢路西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整訓,建立了具有紅軍優良傳統的政治工作制度,部隊政治素質有了較大提高,明確了創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指導思想和堅定信心。
返回冀中以后,人民自衛軍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并攻入平津門前,日軍感到對其造成嚴重的威脅,隨即組織力量尋機向我報復。當我軍一部駐蠡縣南于八村時,高陽日軍板桓師團第二十四聯隊的一個中隊將我包圍,我外線部隊又將敵包圍,形成內外夾攻,激戰終日,將日軍一個中隊,從中隊長旱川丹治大尉以下,幾乎全部殲滅,并生俘日軍7名。之后,又在高(陽)保(定)公路設伏,斃傷敵偽400多人。
南于八村戰斗之后,1938年2、3月間,敵人又集中日軍1000人,偽軍2000多人,配備飛機4架,坦克7輛,侵占河間后繼續向交河、獻縣地區進犯。為挫敵軍鋒芒,我軍設伏于滏陽河之藏家橋和古洋河之八里鋪兩個橋口的大堤上,依據險要地勢,以靈活的游擊戰術,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兩橋的阻擊戰打得十分激烈,不僅消耗了敵人大量彈藥,而且殺傷日軍300多人。之后,我又趁機攻克河間,殲敵200多名。此役,大大鼓舞了冀中人民保家衛國的情緒,提高了我軍的戰斗力。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令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同時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
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用“鯨吞”式的圍攻對冀中根據地連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掃蕩”,企圖一舉消滅我冀中主力,但都被我冀中軍民粉碎了。據當時不完全統計。冀中軍民共和敵人進行了383次大小戰斗,殲滅日偽軍9414人,俘獲日偽軍1718人,繳獲長短槍1481支,輕重機槍19挺,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此時,冀中抗日武裝已發展到63000多人,擁有步槍5萬多支,各種機槍515挺,迫擊炮和各種野炮共26門。另外各縣還組織了約有5萬人的縣區游擊隊和民兵,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與此同時,根據地的規模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先后在近60個縣、1000萬人口的地區建立了鞏固的抗日政權和游擊政權。
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引起了日軍的極度恐慌和憂慮,他們一次次對我軍進行合圍“掃蕩”。面對敵人瘋狂的“清剿掃蕩”,冀中軍區號召全區軍民廣泛開展地雷戰和地道戰,不斷消耗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在爆炸物的使用上,蠡縣、無極、定縣、新樂等縣開展較早,收效也最顯著。一年內,敵人被炸死炸傷400多人。這種被日軍稱之為“土八路的地雷爆炸”,使敵人遭到越來越多的傷亡,并產生了極大的恐懼,也被敵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猶如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1940年后,冀中軍民粉碎了日軍的多次殘酷“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呂正操曾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名曾經長期生活、戰斗在冀中地區的老戰士,我對那里的人民、對那里的河流、村莊、田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深深懷念的。”“冀中人民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我們,培育和壯大了人民子弟兵。如果沒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戰斗和流血犧牲,我們這些人能不能剩下來就很難說了。每當我回憶起這些,總有一股暖流涌上心頭。”
人生的第二大事:修鐵路
1984年12月,三件各國贈送聯合國的禮品被評為“象征人類本世紀征服大自然和進入宇宙空間”的聯合國特別獎,它們是: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模型,美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采集回的月球巖石,中國的成昆鐵路的象牙雕刻藝術品。中國人修建的成昆鐵路,成為20世紀人類征服大自然的象征。應該說是歷史和機遇成就了呂正操與鐵路的一段情。
呂正操的老家是遼寧省海城縣,那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家里的菜地就在南滿鐵路邊上。雖然從小就恨日本侵略,但是日本人管理鐵路的正點給呂正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就萌發了長大后管理鐵路的心愿。
呂正操與鐵路真正結緣,源于解放戰爭時期。那時他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主管后勤運輸,負責鐵路修復和戰爭運輸工作。在他的指揮下,經過大力搶修,到1946年6月,東北解放區鐵路的通車里程達到4690公里左右。7月東北鐵路總局(后改稱東北人民鐵道部)成立,呂正操被任命為總局長兼政委。
當時東北鐵路員工的口號是“解放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火車就開到哪里!”
隨著人民解放軍勝利前進,員工們又提出響亮的口號“解放全中國,把火車開到北平去!開到南京去!開到廣州去!”
面對鐵路員工們的高昂斗志,呂正操認為,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鐵路的建設和管理必須正規化、科學化。在主管東北我軍后勤運輸工作期間,就開始著手鐵路建設和鐵路運輸管理工作的研究。1947年3月,呂正操親自起草的《關于東北解放區鐵路工作向中央的報告》,引起了黨中央及毛澤東的關注。他撰寫的《論乘務負責制》的文章,刊發在了《東北日報》上。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與呂正操親切交談,稱贊道:“你寫的文章《論乘務負責制》不錯呀!我們就是要學會搞建設。”
呂正操回答說:我講的有不少是外行話。
毛主席笑著說,外行可以變內行嘛!
新中國成立后,呂正操被任命為鐵道部副部長。
1950年10月,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11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呂正操兼任軍委運輸司令。中朝軍民英勇頑強,形成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1958年1月,朱德總司令兩次找呂正操,要他寫一份關于修建成昆線的報告。8月21日,在中央全會上,由于大家對西南三線鐵路建設的認識不統一,毛澤東努力說服大家:“如果大家(想)不通,下次會議到成都去開,然后騎毛驢到西昌去。”
有了毛澤東的支持,呂正操準備大干一場。
1958年11月,呂正操在首次主持召開的全國鐵路領導干部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運煤為綱,大力支援農業,保證重點,全面安排”的運輸工作方針和“土洋結合,大中小結合,固本簡末,強干弱支”的基建方針。他立足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努力改善全國鐵路布局,提出了“勘測設計先行”的建設理念,組織指揮了許多重要路段的鐵路選線、勘測設計、橋梁建筑、隧道建設等工作。他多次向中央提出沒有邊疆鐵路的修建,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和繁榮邊疆就是一句空話。
1964年11月,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上,呂正操被任命為鐵道部部長。上任不久,即受命負責西南三線(成昆、川黔、貴昆三線)鐵路的修建。
在呂正操負責的項目中,成昆線等西南三線鐵道工程是一件極為艱巨的工程。成昆線比較復雜,有“世界地質博物館”之稱,毛澤東甚至說了成昆線修不好他睡不著覺的話。成昆鐵路從1958年7月開始動工修建,在1964年大會戰前曾經三次上馬三次下馬。1964年,毛澤東提出“成昆路要快修”,“川黔、貴昆也要快修”的要求。在同年的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上,中央決定呂正操到西南負責成昆、川黔、貴昆三條鐵路的新建工程。西南局第一書記李井泉兼任總指揮,呂正操任副總指揮、工地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在西南修鐵路,困難重重,有自然條件的問題,也有修路隊伍本身的問題。自然條件方面主要是地形險惡、地質復雜、氣候多變。比如成昆線,除去兩頭和中間一點平地,基本上是由橋梁和隧道相連。20世紀初,英國人想修一條從上海經過重慶、云南到緬甸的鐵路,看了看,放棄了計劃,說根本修不了。蘇聯專家看了后,認為這里是“一個禁區”。呂正操常講:成昆鐵路在中國鐵路建筑史上無先例,成昆鐵路能修,西南鐵路就能修;西南鐵路能修,全國鐵路都能修。
修路隊伍本身的問題主要是隊伍來自全國各地,思想、作風、技術等都不一樣,而且大家對修路的思想準備不夠,情緒不穩定。針對這種情況,指揮部決定:一抓思想,二抓設計,再抓部署。在大家的全力奮戰下,川黔線于1965年7月8日提前接軌,僅僅用了9個月的時間。貴昆線也在這一年的10月1日順利通車。
成昆線是困難最大的一條,在1964年西南鐵路大會戰前,成昆鐵路時修時停,僅僅修了60多公里。呂正操總結了之前考察的經驗,首先指揮隧道工程快速突破,同時加緊機械化的推進,并進行內燃機車的試制,大大推進了成昆線的建設。
1964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三線建設與西南鐵路建設的戰略決策。呂正操多次深入西南各省及成昆鐵路工地實地考察。1964年8月11日,呂正操致信周恩來總理,提出成昆鐵路是建設以攀枝花為中心的西南戰略后方的主要干線,必須加快修建。他認為,西南地區與全國各地連接的鐵路線,只有寶成、黔桂兩線,通過能力很低。因此,在修建成昆鐵路的后期,必須修建湘黔線,以加強西南與外區的聯系。
在軍地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南鐵路建設大會戰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10月,川黔鐵路交付運營。緊接,貴昆鐵路、成昆鐵路相繼通車。西南三線鐵路的建成,對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1983年9月,呂正操重回大西南,目睹了鐵路帶來的巨大變化,激情滿懷地賦詩《川滇之行》:“蜀水滇江共鏗鏘,輕云嫩雨浥群芳。最喜夕陽無限好,人生難得老來忙。”
呂正操在鐵道部主要領導崗位長達17年之久,離休以后,他仍然十分關心鐵路的建設和發展。1979年7月,聽說青藏鐵路關角隧道滲水嚴重,75歲高齡的呂正操,親自帶領專家前往關角隧道現場調研,并與專家們一起制訂治水方案。
呂正操在親赴華南等地多次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于1990年3月17日,向江澤民總書記提交了關于交通運輸業的書面意見。他認為,我國僅53000公里鐵路,特別是資源豐富的西南、西北地區,鐵路更少。今后每年應新建鐵路2000公里左右,到2000年鐵路營業里程至少超過70000公里。要盡快修通北京——九江——惠州、南寧——昆明等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新干線,形成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現代化鐵路網,以適應煤炭和原材料工業的大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要。他還建議,建設鐵路的資金來源要充分調動中央、地方、企業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廣泛集資。中央要給政策,允許鐵路適當調整運價,可以發股票、發公債等。呂正操的意見,引起了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
呂正操心系鐵路,每一條鐵路建成以后,他都要第一個乘火車看看。1995年6月1日至13日,呂正操乘工程指揮車考察了正在修建的京九鐵路,從北京直至贛州。他高興地為京九鐵路題詞:“高速、高質、高效建成大京九,造就一大批過硬、現代化的工程大軍。要繼續提高科技水平,大力發展鐵路。”
2006年7月1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建成通車,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的安全平穩運營,有力促進了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呂正操感到無比欣慰。
呂正操退下來后,每當黨和國家領導人去看望他時,他談論最多的話題,仍然是鐵路。在人生的最后幾年,呂正操住進了301醫院,他依然對鐵路發展魂牽夢縈,對鐵路成功實施6次大面積提速,十分贊賞。他說,中國鐵路如果還是“老牛拉破車”的速度,是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也不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提速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呂正操在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期間,或離休以后,每年都要離京外出幾次,調查研究,查看鐵路線路。根據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要求,他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書面報告,坦率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他十分關心中國高鐵的發展。他認為,高速鐵路的大發展,是一個大國崛起的必勝之道,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響亮宣言”。他在病重期間,還十分樂觀地對前來探望的鐵道部長說:“我這一輩子,中國什么樣的火車都坐過,就是沒有坐過中國自己的高速列車,出院之后,我要好好過一把坐高速列車的癮。”可惜,呂正操沒有等到這一天。
人生的第三件大事:打網球
呂正操將軍喜歡打網球,在網球界是出了名的。
1990年9月23日,他被國際網球聯合會主席夏特圣埃授予國際網聯最高榮譽獎章。在他的房間客廳內掛著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簽名的贈畫和1990年國際網聯主席簽署授予的“最高榮譽獎章”,便知道老將軍在中國網壇上的地位了。書房內掛著的那張打網球的照片,是上個世紀80年代老將軍參加全國老年比賽奪冠時的精彩瞬間。
2010年1月16日,中央電視臺體壇風云人物評選揭曉,呂正操被授予評委會特別大獎。九泉之下的呂正操聽到這一消息,一定會感到欣慰。
有人曾用三件事描述他人生走過的105年: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有人也曾和呂正操開玩笑地問:“打網球不是‘正事兒’,怎么能和打日本、管鐵路相提并論呢?”
呂正操很認真地解釋:“(打網球)是‘正事兒’!”說完,還在寫字板上寫下“體育”二字。
呂正操打網球的歷史要上溯到20世紀20年代。那時,他在東北軍當兵,張學良作為青年會的董事,在景佑宮院中空地開辟了網球場。呂正操經常參加青年會的活動,堅持學英語,也常常打網球。戰爭年代,呂正操的“行軍裝備”中就有網球和球拍,休息時在打麥場上拉開網子就打。一有空閑,呂正操就和黃敬、孫志遠、林楓等冀中、晉綏的領導同志打上一場簡易的網球賽。這是呂正操他們打仗間歇時最好的娛樂。
解放初期入城后,呂正操第一個到位于北京臺基廠的國際俱樂部打網球,最先邀請民主人士余心清一起打球。呂正操的老球友、時任天津市長的黃敬只要到北京,就要同他打網球。漸漸地到國際俱樂部打網球的人多了起來,萬里、蔡樹藩、曹里懷都是國際俱樂部打網球的常客。后來陳毅、賀龍兩位元帥調進北京,也成了國際俱樂部網球場的座上客。網球場不夠了,呂正操提出建議,在天壇附近修建兩座網球場,得到了賀老總的支持。
根據國家體委的分工,呂正操還擔任了全國網球協會主席的職務。呂正操長期擔任中國網球協會主席,為推動中國網球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曾風趣地講,“文革”中說撤除他的一切職務,結果還是忘記把他的中國網球協會主席的職務撤掉。
剛剛恢復自由還沒有分配工作的一段時期,呂正操每天和劉建章(時任鐵道部副部長)一道挎著網球包擠公共汽車,到北京體育館網球館打網球。
“文革”中呂正操被打成“東北叛黨集團”的頭子,遭到關押。當時,毛澤東告訴周恩來總理“要保呂正操”,直到1974年毛澤東指示限期“八一”見報,呂正操才得以恢復自由。82歲高齡時,呂正操還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全國比賽。當外國記者問他保健的體會時,他的回答是:用游泳、打網球來活動身子,用打橋牌來活動腦子,是緊張工作之余理想的鍛煉方式。88歲高齡時,呂正操每周仍打四五場網球,每場一兩個小時,運動量頗為驚人。
呂正操到外地出差時,只要有條件,總要抽空打網球。他非常關心當地的網球運動發展和普及,以及場館設施建設。2002年11月,他到上海觀看了首次在國內進行的網球大師杯賽。決賽時,考慮到他的年紀看完一場5盤3勝的比賽時間太長了,因此事先商量看完2盤比賽就退場。在2盤比賽結束后到場外休息時,陪同他的子女向他提出回家看電視去。呂正操轉過臉看著賽場入口,用不容爭辯的命令口吻講:進去!結果年近100歲的呂正操全神貫注地坐在賽場觀眾席,看完了歷時數小時打滿5盤的決賽。
我國網球事業,經過網球運動員、教練員和廣大網球工作者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的運動員開始在國際賽事上取得了一些好成績。先是李婷和孫甜甜獲得了2004年奧運會女子雙打冠軍,又有鄭潔和晏紫獲得了2006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和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兩次大滿貫賽事的女子雙打冠軍,呂正操非常高興,都隨即發去了賀電,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原載:《中華魂》2020年第9期
呂正操
詞條已鎖定
呂正操(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今海城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2009年10月13日,呂正操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同時他也是最后一位逝世的開國上將。[1]
早年經歷
1924年,21歲的呂正操于東北講武堂留影呂正操1904年1月4日出生于遼寧省海城縣(今海城市)毛祁鎮山后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目睹日本軍隊對自己家鄉的燒殺搶掠,內心充滿對侵略者的仇恨。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正操”,決心長大后當兵,操練本領,打擊日本侵略者。1922年呂正操加入張學良的衛隊旅,次年考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后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2]
土地革命
抗戰時期的呂正操1929年任東北軍第116師16旅參謀處處長,1932年任東北軍116師647團團長,率部到熱河參加對日軍作戰。他在與東北軍中的中共黨員接觸中,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34年春,呂正操率部擔負北平城防任務,嚴防日軍尋機控制北平城防的企圖。1935年6月,在反擊投敵叛軍妄圖與日軍里應外合攻占北平城的戰斗中,他指揮部隊前后夾攻、堵截圍殲,將叛軍全部消滅,城防部隊無一人傷亡。
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呂正操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指示部隊主動配合學生游行示威,援助學生進城,受到學生的歡迎和稱贊。
1936年9月,呂正操在北平建立了東北武裝抗日救亡先鋒隊,任總隊長。不久即被張學良選調到西安,在張學良公館擔任內勤。1936年12月12日,呂正操參加了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其間多次和來西安共商國共兩黨合作大計的中國共產黨人接觸,聆聽了周恩來的教導,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偉大和正確,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共產黨的信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呂正操重返東北軍647團任職。1937年初,由于中共黨員在647團的革命活動引起東北軍上層反動軍官的警覺,他們要求把647團拆散和其他部隊混編。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呂正操率部接受改編,任新編691團團長,繼續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5月,經中共中央北方局批準,呂正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
抗日戰爭
1941年,呂正操(中間站立者)在白洋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呂正操率部奔赴抗戰前線。1937年9月15日至10月11日,先后在華北地區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鎮與日軍進行了3次激戰。在梅花鎮戰斗中,691團以較小代價,擊斃擊傷日軍700多人,這是侵華日軍在河北省境內首次遭受重創,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在晉縣小樵鎮主持召開了決定部隊前途命運的全團官兵代表會議,決定691團脫離東北軍,改編為人民自衛軍,他擔任司令員,并在所屬各總隊都建立了黨組織,部隊成為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
1942年,呂正操在滹沱河畔。 1942年,呂正操在冀中抗日前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自衛軍在抗日斗爭中屢建奇功。1937年10月底,在地方黨組織和抗日武裝的支持下,呂正操率領人民自衛軍攻克高陽縣城,擊斃土匪漢奸頭子尹松山,震動了整個冀中地區,使人民群眾抗日情緒更加高漲,出現了踴躍參軍的熱潮,人民自衛軍迅速發展到5000多人。為了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好,呂正操與晉察冀軍區取得聯系,請求帶領人民自衛軍接受整訓,學習八路軍的好傳統、好作風和開展抗日斗爭的經驗。1938年5月,根據晉察冀軍區命令,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等冀中抗日軍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在晉察冀軍區領導下,他帶領部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冀中平原游擊戰。半年時間內,呂正操指揮部隊與日偽軍作戰100余次。在開辟大清河北根據地以后,配合冀中區黨委,加快建設冀中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很快發展到幾十個縣、人口約700萬,建立了冀中抗戰學院,軍區部隊發展到約10萬人。1939年1月,八路軍120師挺進冀中。同年2月,根據中央指示,成立了由賀龍任書記的冀中軍政委員會。在賀龍領導下,呂正操和軍政委員會其他一起,加強冀中部隊的正規化建設,進一步發展了冀中抗日根據地,擴大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日本侵略者。毛澤東曾親筆題詞,稱贊冀中抗日根據地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模范,堅持人民武裝斗爭的模范”。
1940年初,呂正操(右二)在河北涉縣1940年秋,根據八路軍總部指示,呂正操率冀中部隊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組織部隊發動破擊正太路戰役,對平漢路、北寧路、津浦路以及石德路、滄石路等進行了廣泛的破擊,共平毀公路、鐵路500多公里,炸毀橋梁20座,收割電線27000多斤,斃傷日偽軍1300多名,有效地阻止了平漢路敵人向正太路的增援。組織指揮了任丘、河間、大城、肅寧地區戰役,先后殲滅日偽軍1500多人,拔掉敵據點29個,摧毀了這一地區大部分敵偽組織,粉碎了敵人在冀中中心地區建立統治的陰謀。呂正操率領部隊英勇作戰、不怕犧牲,取得了輝煌戰果,為我軍奪取百團大戰全面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八路軍總部通令嘉獎。
1941年至1943年,為了粉碎敵人的“蠶食”進攻和大“掃蕩”,呂正操帶領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在無險可據的平原上和極端殘酷的環境中,靈活運用地雷戰、地道戰、蘑菇戰、頂牛戰等新戰法,使敵人吃盡苦頭,時時處于惶恐之中。1943年11月,呂正操調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同年秋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后任常委)。他和時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代理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的林楓一道,堅持貫徹黨中央和毛澤東關于“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帶領晉綏邊區軍民迅速開展秋季反“掃蕩”作戰行動,使邊區根據地形勢得到根本好轉。1945年4月,呂正操參加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2]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東北鐵路總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中央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兼鐵道兵團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
1948年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右一呂正操解放戰爭時期,呂正操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西滿分局常委,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副總司令員,西滿(遼熱)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他積極組織開展剿匪反霸斗爭,為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出了主要貢獻。1946年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成立東北鐵路管理總局,呂正操任總局局長兼政治委員。他還先后任東北行政委員會鐵道部部長,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兼護運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有力地領導和指揮了鐵路保障工作。特別是在遼沈戰役中,由于鐵路損毀嚴重,他帶領東北行政委員會鐵道部員工和支前群眾,排除萬難,緊急搶修搶運,在9天內把近十萬大軍和大量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為保障遼沈戰役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2]
建國以后
建國以后的呂正操(5)新中國成立后,呂正操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兼鐵道兵團副司令員。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兼任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負責鐵路運輸和搶修工作。面對敵軍的狂轟濫炸,呂正操深入戰地現場指揮鐵路搶修和物資運輸,指導部隊創造了“先通后固、先易后難、確保重點、預有準備”等一系列特殊的搶修方法,確保鐵路隨炸隨修、連炸連修、此斷彼通、彼斷此通,在有限的通車時間內發揮了很高的運輸效率,建起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支援我軍作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呂正操兼任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他積極協助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工作,參與研究制定了全國“一五”計劃鐵路建設規劃,并參與領導建成了擁有多項世界領先技術的武漢長江大橋,完成了成渝、天蘭、湘貴、蘭新、寶成、豐沙、鷹廈等一系列干線、支線鐵路工程建設任務。
1958年起至1967年6月,呂正操先后擔任鐵道部代部長、部長、黨組書記,并兼任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針對西南地區地形險惡、地質復雜的不利條件,他提出了“抓思想、抓設計、抓部署”的工作思路,深入實地進行考察,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召開工程技術人員座談會,鼓勵大家排除困難,科學施工。在軍地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南鐵路大會戰取得了巨大成就,川黔線、貴昆線、成昆線相繼通車。西南三線鐵路的建成,對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防交通保障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呂正操主持鐵道部工作期間,在抓好鐵路運輸工作的同時,注重全面加強鐵路系統建設,大力培養鐵路專業人才,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努力改善全國鐵路布局,組織指揮了許多重要路段的鐵路選線、勘測設計、橋梁建筑、隧道建設等工作,為發展中國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還根據黨中央指示,積極做好援助朝鮮和越南鐵路建設的工作。
1967年7月起,呂正操受林彪、江青等人迫害,被非法監護審查、關押達7年之久。1975年重新工作后,歷任鐵道兵政治委員、第一政治委員。他按照鄧小平有關指示精神,積極推動鐵道兵部隊“兵改工”工作。1980年1月,中共鐵道部黨組作出了為呂正操平反的決定,并經中央正式批復同意。1983年,呂正操當選為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為鞏固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出了積極貢獻。從1956年起,他一直擔任全國網球協會主席,幾十年來為推動中國網球運動開展傾注了大量心血,1990年獲國際網聯最高榮譽獎。
1991年5月,呂正操受中共中央委托,專程赴美國看望張學良將軍,為改善兩岸關系作出了貢獻。
1939年冬,呂正操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留影呂正操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共十二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二屆、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9年10月12日14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2]2010年1月16日,獲得2009CCTV年度體壇風云人物評委會大獎。[3]
[2][4]
打日本
抗日戰爭爆發后,呂正操根據中央指示率部開赴冀中,改編為冀中人民自衛軍,任司令員。1938年5月至1943年秋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其間,曾任冀中區黨委委員、冀中軍政委員會委員、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在冀中大地,書寫下赫赫戰功。[5][6]
管鐵路
呂正操于1949年1月至10月任軍委鐵道部副部長,解放后歷任鐵道部副部長、部長等職。呂正操最感興趣的是進藏鐵路工程,1958年9月,青藏鐵路第一階段開工,至1960年鋪通97公里。其后青藏鐵路兩度下馬,兩度重啟,直至2006年7月全線貫通。[5][6]
堅定友誼
1991年張學良(左)與呂正操在美國會晤曾多年擔任張學良秘書、副官的呂正操和“少帥”有著特殊的感情。首先,兩人都畢業于東北陸軍講武堂,是校友;而呂正操讀書時,張學良繼承其父,兼任了講武堂的校長,兩人又是師生關系;再加上原本的上下級關系。這些都使得周恩來和鄧穎超一直關注著呂正操,并指定他做中共和張學良的聯系人。1983年3月,在鄧穎超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時,呂正操就被安排出任副主席。
1991年呂正操與老長官張學良自“西安事變”后,呂正操和張學良就失去了聯系。直到1980年代,海峽兩岸關系緩和后,兩人才建立了書信往來;呂正操曾多次試圖邀請張學良回大陸,特別是回東北看看,但終未成行;直到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終于獲準偕夫人趙一荻赴美國探親之后,受原政協主席鄧穎超等中央領導人的指派,5月23日,呂正操一行5人搭乘中國民航班機,飛向大洋彼岸——兩人在相隔半個多世紀后,終在異國相聚。
呂正操到達美國之后,先到舊金山拜會了張學良夫人趙一荻;1991年5月29日上午,一行人在紐約張學良住地貝祖貽的太太家見到了張學良。呂正操剛走出電梯,便見張學良站在公寓門口等候,張學良一眼就認出了呂正操,老遠伸出手。半個多世紀沒有見面了,兩人心情都很激動,雙手緊握,四目相對,沉思片刻,兩人問候,即進屋落座。
兩位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銳,談笑風生,暢敘久別重逢之情;在談話中,張學良幽默地說:“我可迷信了,信上帝。”呂正操隨口接上:“我也迷信,信人民。”張學良笑著說:“你叫地老鼠。”這指的是當年呂正操在冀中和軍民一起運用“地道戰”等形式,抗擊日寇侵略,開展游擊戰的事。呂正操說:“地老鼠也是人民創造的嘛,我能干什么,還不都是人民的功勞,蔣介石、宋美齡都信上帝,800萬軍隊被我們打垮了,最后跑到臺灣。”張學良隨即插話:“得民者昌!”呂正操緊接著說:“那還不都是靠的人民群眾!”
在第二次會面中,呂正操鄭重地把周恩來夫人鄧穎超致張學良的信轉交給了張學良。同時,轉達了中央對他的問候。鄧穎超受鄧小平的委托,在信中誠懇地歡迎張學良在方便的時候、在自愿的情況下回家鄉看看。張學良的視力很差,他幾乎是把眼睛貼在了信紙上,極其認真地一字一句地把信讀完。最后,他看著鄧穎超的簽名說:“周恩來我熟悉,這個人很好。請代我問候鄧女士。”
張學良沉思了片刻,又補充道:“我這個人很想回去,但現在時候不到。我一動,就會牽涉到大陸、臺灣兩個方面……我不愿意為我個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復雜。”說著,張學良把鄧穎超的信工整地折疊起來,放進了口袋。呂正操怕這封信被別人發現后給張學良帶來麻煩,便提醒張學良:這封信帶在身邊是否方便。張學良輕松地回答:“不礙事,沒什么關系。”并當即表示,他要給鄧穎超寫回信。(不久,張學良就給鄧穎超寫了回信,信中肯定地答復鄧穎超,一定要回大陸:“寄居臺灣,遐首云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
這次長談有三個多小時,主要是呂正操向張學良介紹新中國的情況以及他們的家鄉遼寧海城的情況。張學良還詢問了鄧小平等新、老中央領導人的情況,并表示回大陸后一定拜訪“中樞諸公”(中央各領導人)。
之后,張閭蘅頻繁來往于海峽兩岸,為張學良和呂正操傳遞信息,他們之間書信、口信、詩作唱和,往來不斷,但由于種種原因,張學良的回歸大陸之旅始終未能成行,他于2001年10月14日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去世,享年100歲;呂正操赴美三探張學良,也就成了一種美好而有價值的回憶,張學良過世后,呂正操在唁電中寫:“張學良將軍生則功蓋祖國,逝則重于泰山,無愧于祖國人民稱之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偉大稱號。”
百歲誕辰
2005年1月4日,是開國上將呂正操的百歲誕辰。呂正操從不在意自己年齡,反對辦生日,謝絕了家鄉政府和一些單位為他辦百歲生日的請求,同時也謝絕了很多客人拜訪。在北京西三環邊上一個靜謐的院落里,呂正操家里像往常一樣平靜,百歲生日這一天,他在閱讀中度過。不同的是,這一天,他手中拿的是剛剛出版的他的回憶錄。
“講武堂時的照片真帥。”呂正操一邊翻回憶錄中自己的照片,一邊跟女兒聊著。寬大明亮的書房里,呂正操穿著一件鮮亮的紅毛衣,一邊躺在沙發上翻著書,一邊跟孩子們聊著自己的過去,就像生活中最常見的那些平凡的老父親一樣。 只有書架上那支逼真的步槍模型和一個“毛澤東號”的火車頭模型,以及張學良、董必武等人的手書,暗示著這位老人整整一個世紀的生活中所蘊藏的無數傳奇。
癡迷網球
“我一輩子,就是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三件事。”回顧百年的傳奇人生,呂正操只用了這樣輕描淡寫的幾個字。
呂正操說:“在東北軍跟著張學良先生時,我就打網球了。就在冀中抗戰中,戰況一緩,就要跟人打兩局。一直打到90歲。”在呂正操的客廳里,掛著一幅有薩馬蘭奇簽名的圖畫,還有一組呂正操打網球的照片,體現著呂正操對網球的偏好。
呂正操一直擔任中國網球協會主席職務,他曾說:“我不能光掛個名字,我這個主席要一直當下去!”90歲后,在醫生和家人的再三勸阻下,他停止了網球運動,對此他曾風趣地說:“網球我實在打不動了,現在只能給人家去發獎了。”[5][6]
新華社:呂正操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國鐵路交通戰線杰出的領導者”。[2][23](《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9年10月21日 第01 版)
新華社北京2009年10月20日電:
“呂正操一生追求真理,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他堅決服從黨的領導,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他堅決擁護黨中央,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充滿信心。
呂正操軍政兼優,能文能武,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和組織領導才能。他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智勇雙全,是一代抗日名將。他指揮部隊多次創造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為創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為國家的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直接組織指揮了一系列重大鐵路工程建設,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加強國防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呂正操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革命風范。他不居功,不諉過,淡泊名利,樂觀豁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顧全大局,團結,公道正派,一身正氣。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潔,對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始終保持了我黨我軍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他一生酷愛讀書,廣納博覽,好學不倦,親自撰寫和整理出版了《冀中回憶錄》、《呂正操回憶錄》、《論平原游擊戰爭》等著作,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呂正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重大損失。他為黨和人民事業建立的卓越功績將永載史冊!”[2](人民網)
《中國人民解放軍賦》創作組長陳恩田曾為呂正操將軍題字:正大光明,操行世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