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高原上的富平,有一個富庶而又太平的地方,叫張橋鎮。很早很早以前,從京城曾來過個美麗的女人,這個女人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些不一般的故事,留下了許多風俗和文化,也留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地方——“華陽原”。
說到秦朝就少不了要說秦始皇;說到秦始皇,就要說一說名將王翦;說起王翦,就要扯一扯白發飄飄的他在華陽原上和一個與自己相差了幾十歲的女人,拜了“華堂”成了親的古老故事。
王翦是秦時的頻陽(富平)縣千口村人,秦代杰出的軍事家。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為秦時的四代君王所重用,堪稱是四朝的元老,是繼白起之后秦國的又一位名將。
要說起華陽原與“華頭”廟的由來,就必須先從秦王準備伐楚的御前會議上開講。老將軍王翦與青年將領李信,在出兵的人數上意見不統一,王翦開口要60萬人馬,李信卻只要20萬。秦王政好大喜功,不但不支持王翦,反而說出了許多難聽話。一生效力于四代君王,致力于華夏民族一統大業的王翦,蒙冤之后心中十分痛苦,就給秦王政寫了一封辭呈,秦王政也就爽快地答應了。為了拉攏人心,以顯愛護臣子的寬仁之心,秦王政又親率眾臣,為王翦送行,并邀請王翦坐上了天子的車輦。在咸陽城東門外的十里長亭之上,眾人與王翦戀戀不舍,揮手告別。
盡管是王翦平平安安地回到了頻陽的老家,可是一輩子疆場勒馬、握槍輪刀廝殺慣了的老將軍心里可真是難受。雖說他閑來無事會一會鄉黨,品一品釅茶,翻一翻兵書,但他的心卻早已飛到了秦楚交戰的前方了。
有一天,終于傳來了消息:“秦軍覆沒。李信廢為庶人”。王翦聽后頓足連連、哀聲連連!
這一天,正在頻陽山上隱居的王翦的家中傳來消息,有秦王政親訪于他,望他速回千口村迎駕。秦王政大隊人馬將要到達千口村的時候,王翦以及千口村的所有鄉親和地方官員跪拜倒了一大片。秦王政急急忙忙叫住車輦,扶起了王翦。在王家,秦王政迫不及待地說:“悔當初朕不想用很多的兵和糧草奪取最大的勝利。朕今天是特意向老將軍賠禮道歉來了!懇請老將軍再次出山,以了寡人一統華夏的決心和愿望!” 說罷,便拿出上將軍的令符佩印遞給王翦。
王翦一看,無奈地說:“大王要臣出征,但須答應老臣的三個條件。”秦王政急忙問:“哪三件?”
“第一個,六十萬人馬不變;第二個,老臣活了這一把年紀了,也沒什么家業,是不是賜一些好田好地與老臣呢?最好是美原的這一大片土地!至于這個第三點嘛很重要,凡是老臣伐楚期間,關于老臣和戰爭的奏章,請大王看后封于箱子底下不予理睬。糧草準時調運。臣還要說明的是:我兵不動則已,動則盡全力,動之則勝。萬望大王借鑒樂羊伐中山的故事。”
秦王政哈哈一笑:“等你打完了這一仗勝利歸來,寡人就贈給你黃金白銀、玉石王侯!王老將軍,寡人答應你的三個條件,但你還得答應寡人的一個條件。寡人知道老將軍喪妻已久,身邊無有一人照料,寡人正好有一御妹——華陽公主未有成婚,待寡人回到咸陽,即派華陽來頻陽與老將軍成婚。”王翦急忙搖著頭紅著臉舉著手喊道:“大王,老臣我華發滿頭,豈能是與華陽公主成婚?”
“老將軍為了大秦的江山,連老命都能舍得出去,你不要說了!”
秦王政在頻陽安頓完王翦,就匆匆忙忙要回咸陽調兵遣將。王翦一直把秦王政送到了原頭溝上,告別之時秦王政解下了一個隨身佩戴的金斗,贈給王翦作為紀念。后人也就把秦王政贈金斗的地方叫做“金斗口”,到后來人們慢慢地就叫成了“金溝”。
三日之后,王翦就打馬揚鞭趕奔咸陽。當他騎馬走過了受贈金斗的地方約有三里地的時候,只見這官路之上旌旗招展,塵土飛揚。等弄明白了這是華陽公主的送親隊伍之時,王翦急急忙忙地與送親的主事官員互送了生辰八字的婚帖(這個換取庚帖的地方先是被人們叫做是“帖媒”村,到今天轉音成了“鐵門”村了)。華陽公主也就在櫟陽北邊的原頭上,換上了婚服會新郎(后人也就在華陽公主換取婚服的地方蓋了一個“黃花”寺,意思是華陽公主沒換衣服之前還是個黃花閨女)。
王翦與華陽公主遵旨在相遇處圍帷設帳,列兵圍城,中間設錦幄一庭,舉行了婚禮慶典。到了后世,本地人為了紀念王翦的成婚之地就蓋了一座“花頭”廟,后來也有人叫它“華堂”廟。今天的夫妻拜“華堂”“換庚帖、帖媒、生辰八字”之出處也由此而來。這就是華陽原上拜華堂換庚帖的風俗。
天還是一樣的天,地還是一樣的地,但時間已不是一樣的時間!秦王朝走了,公主走了,王翦走了,華堂廟不見了,只留下只言片語、雕章鏤句的風花雪月……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