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西峰索道沿途介紹
來源:太華索道
華山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西岳,以奇險、雄偉、挺拔、俊秀而著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主峰組成,海拔2160.5米,雄踞五岳之冠。南依秦嶺,北瞰黃渭,垂直高差1700米。《山海經》中說“ 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仟仞,其廣十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則說“遠而望之,又若花狀”。由于在中國古代漢語中,“華”和“花”通用,故而稱為華山。顯然,華山是以山的形狀命名的。據顧炎武先生考證,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曾經帶領他的部落生活在有山有水的華山和山西夏縣一帶,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華夏子孫。今天,我們可以這樣說,華山是民族魂的具體寫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如果說黃河是母親河的話,那么華山就是父親山。
今天,我將帶大家從一條全新的線路游覽華山美景,那就是乘西峰索道直達華山主峰,一覽西、南、東天外三峰的雄姿,撩起中峰玉女的神秘面紗。目前我們乘車的這條路線是華山甕峪旅游公路,它是華山西峰索道的配套項目,于2008年11月19日動工修建,2012年9月28日竣工,全長13公里。甕峪,又名泓峪,明代游記大家徐霞客曾到過甕峪,并在他的《游太華山日記》中高度地評價了甕峪的山光水色。游記描述:泓峪為華山西第三條峪道,兩邊山峰參天而起,峪道頗顯狹窄。其間有河,奔流甚急。沿峪中小道前行,倏而東折,倏而西轉,迎面峰嶺犬牙交錯,行走者似在牙隙,宛轉若江上行舟。
現在我們將要通過的是甕峪旅游公路的一條隧道,這條隧道從好漢山的山腹橫穿而過,又名好漢山隧道。在工程施工中,建設單位始終堅持生態、環保、文明建設的理念,有效地避免了對資源的破壞。隧洞竣工后,大部分專家認為隧道只要滿足安全通車的條件下,沒有必要再做裝修,一是保持原生態,二是見證當初建設期的滄桑艱辛。所以該條隧道除加裝了必要的照明設施外,沒有進行任何修飾。
各位也可能注意到,在甕峪公路沿途,隨處可見錯落的村莊,前些年,峪內的村民政府已安置遷移到山外,西峰索道建設前期勘察階段,村民陸續又遷回原址,為了貫徹和諧發展的大政方針,當地政府及景區管理部門除征用土地的搬遷外,其他住戶維持了原狀。這僅是個題外話。
前面即將通過的是甕峪河道的第一座橋,名為“安瀾”,意為水波不興;第二座橋名為“望關”,因為橋前古時原有村集,舊稱關門口,“望關”由此而來。需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甕峪公路建設中共建有5座橋梁,除此座外,其余3座分別是 “臥波”、“通幽”、 “飛虹”。大家將逐一看到。關于這幾座橋的名字由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2010年7月24日,華山西峰索道項目建設正處于關鍵時期時期,甕峪突發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通村道路由于缺乏科學設計,幾乎全被洪水沖毀,沿途施工區段與村莊被洪水包圍,在洪災面前,太華索道公司干部黨員心系甕峪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群眾撤離,疏通泄洪通道,本次洪災未造成一例人員傷亡。經歷本次洪災后,在建設大橋的過程中,太華索道公司董事長任公正先生以大愛之懷,充滿著對華山旅游事業發展兼濟甕峪百姓美好生活的深情,分別為這5座大橋命名。
大家向前看,東面凌空而架的大橋就是“飛虹橋”。此處地名古稱“沒門岔”,后來由于語言的發音被當地百姓叫成“沫沫岔”。當時在設計公路走向時,由于這里地勢非常狹窄,坡度陡峭,難倒了許多公路設計院,后來通過架設大橋解決了問題。走到這里,相信各位一定能體會到“竣嶺攔腰穿玉帶,崇山撥地架長虹”的感覺。
過了這段崎嶇的路段,我們即將到達停車場。
大家請看,前面矗立的一座氣勢恢弘的牌坊高 18米,寬 35米,應該是西部地區目前最大的一座牌坊。各位如果有了解牌坊文化的應該知道,中國傳統的牌坊它不僅是一種裝飾符號和模式語言,也承載著無數個動人的故事,蘊涵著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牌坊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并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筑,被極廣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標榜榮耀。這座石牌坊上面雕有以華山神話傳說為素材的圖案,包括觀棋爛柯、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著名的神話故事。牌坊正面刻有“太華勝景”四個大字,背面刻有“華岳雄風”四個大字,分別集自馬王堆、及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傳世手跡。牌坊立柱上所鐫對聯為“跨天塹平步青云橫空出世閑賞玉蓮花,穿通途舉頭紅日登峰造極壯攬太華風光。” 旌表索道建設造福后人以及人們渴望美好未來的共同愿望。
拾階而上,在踏步末端,有一座天威咫尺牌坊,為生鐵鑄造,是按照西岳廟內天威咫尺石牌坊等比復制而成。天威咫尺牌坊為明萬歷年間所建,用了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精雕細刻,人物、走獸均顯得靈氣洋溢,與橫額題字蒼勁端莊的風格相映成趣。據說這字是奸相嚴嵩所題,后人將嚴嵩題詞的落款姓名鏟掉了。石柱面南楹聯為:“普四方利物之恩康疆福壽躍七氣素真之表正直聰明”,面北為:“職方紀豫州控楚相秦拱冀 月令司秋序生春長夏藏冬”。“天威咫尺”石牌樓是中國石刻藝術集大成者,圖案設計采用對稱手法,將石刻藝術的線畫、減底、浮雕、圓雕手法無所不用。又將中國傳統文虎、宗教倫理、民俗文化融為一體,天上人家、飛禽走獸、蟲鳥花卉,應有盡有。獅子本為佛祖的坐騎,但獅子又馱著象征道教盛斂仙丹的寶瓶。牌樓上方鐫刻著道家的“三皇”,下部卻用佛教的須彌座,佛道融合。牌樓前面鐫刻八仙慶壽,天上祥云繚繞;后面浮雕人家行樂。天地融合,神人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之物無所不有,富貴的牡丹,吉祥的麒麟,聰明的猴子,長壽的仙鶴,行空的天馬,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鯉魚跳龍門,加官晉祿等等。
前面右側就是索道的售票窗口了。大家可以上去到“與華無極”小廣場稍等一下,做好乘索前的準備。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廣場是融合中國傳統的周易文化與華山當地的瓦當文化建設的,大家請看,在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周圍有與華無極四字,中間采用LED來演繹詮釋中國傳統印章,在印章下方投影到水面上仍為“與華無極”四字。周易八卦想必各們都不陌生,“與華無極”在這里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
"與華無極"瓦當是陜西省華陰地區所特有的一類漢代文字瓦當品種,瓦當是一極為罕見的帶手寫"楊寬"背款的"與華無極"瓦當。與華無極”背“楊寬”二字瓦當是華山腳下出土的一種極為罕見的帶有背款的瓦當。該瓦當上廊沿殘缺,直徑14.5厘米、厚2厘米,正面文字為對讀“與華無極”,字體古拙豪放,挺拔突出,自然雋永,瓦背顯出“楊寬”二字,是在瓦未燒之前工匠刻寫而成。書法字體寬博開張,為漢隸之特有的風格特征。“與華無極”瓦當版別較多,但帶明確人名背款的以前尚未見到,不僅是此類瓦當中的孤品,在漢代瓦當中,也屬為罕見。
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是一個帝王專制的社會,不論多么規模宏大建筑,都難覓建設者的蹤跡。在社會地位上,建筑只是匠人的藝術,建筑者只是個“勞力”和仆役,根本沒有署名權和出名的機會。由此,使人聯想到三原城隍廟牌樓上的那只“小白兔”,當時一位聰明的建筑工匠在修建牌樓時想留卻不敢留下自己的名字,就在隱蔽處刻了一只小白兔,寓意是一位姓白的屬兔的工匠參與修建的。
“天下楊氏出華陰”。華陰是天下楊氏祖源地,現有“天下楊氏第一村”和“晉公子宮”的東宮村,以及“楊氏第一祖塋”等遺址,號稱“四知先生”的東漢太尉楊震就是華陰人,因楊氏家族在漢代多封侯拜相,又四世三公,且多是大學問家,門徒眾多,此瓦被記名之“楊寬”,疑為門生為紀念老師而作。
兩千多年前的制瓦工匠,也許是“楊寬”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名字隨手寫到了自己所制作的瓦當背面,但這一不經意間,為沉鈍冰冷的瓦片賦予了靈魂,立即把我們拉到了遙遠的兩千年前,留給我們無窮的思索和想象。讓我們有機會跨越時空去撫摸我們先人智慧的心靈和聰穎的雙手,禮拜古代文明之火劃過歷史天空留下的永恒痕跡。
“與華”意思就是與華山相生同壽,“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游》,也指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與華無極”可以引申為對人類福祉與華山一樣萬古永存、永無止境的一種祝愿,同時象征華山旅游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愿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岳華山腳下出土的還有一塊漢代瓦當“與華相宜”,瓦當為圓形,直徑15厘米左右,中心圓突外,雙界四格,字體篆書,順旋讀,結構美觀,文字巧拙,乃瓦中精品。“與華相宜”四字瓦當,“相宜”為和諧適宜平衡之意。與華相宜,意為與華山一樣,相伴永生,中華民族的九州大地以華山為中心,與華夏各民族和睦相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道家思想。“與華相宜”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一脈相承的,它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關系的最高境界。因此,堅持科學發展,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在我們的企業經營中,我們將“與華無極、與華相宜”這種瓦當文化融入到企業理念之中,并賦于其更為廣闊、更加生動的精神內涵,使其能夠成為一種企業文化發揚光大。堅持和諧發展生態旅游,共同建設美麗華山。
現在我們即將步入的是華山西峰索道的下站站房,站房上面“太華索道”四個大字是集自著名書法家于右任老先生的墨跡。站房的整體設計采用關中民居的風格,同時融合道教建筑的一些元素,追求古樸典雅,與景區環境相協調。站房與索道線路整體設計出自北京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被譽為中國索道之父王慶武先生手筆。
在通往站房的臺階中部矗立著一尊銅鼎(其實是用銅板和玻璃鋼加工而成),內嵌鼎文,記錄了索道公路建設的歷程,以垂太華精神。此鼎名曰“太華恒新”,取自孟郊的《游華山云臺觀》中“華岳獨靈異,草木恒新鮮”句。“太華恒新”寓意太華旅游索道公路有限公司的愿景與華山一樣恒久,經營管理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現在我們已經坐上直通西峰的索道吊廂,我向各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條索道的情況:西峰索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條采取崖壁開鑿硐室站房、起伏式走向、設中間站的單線循環脫掛式索道,總計投資5.2億余元建設,由陜西旅游集團公司、華山景區管委會、陜西煤業集團組建的合作公司陜西太華旅游索道公路有限公司管理和經營。索道設備引進法國波馬公司,整體安全與運營系統采用最尖端的客運索道技術,全程數字自動化控制系統達世界一流水平。索道下站設在甕峪內東溝口,中間站設在仙峪白缺寺,上站設在華山西峰巨靈足南側下絕壁硐室內。索道線路斜長4211米,相對高差894米,支架28個,客運吊廂84個,吊廂間距為115米,每廂可乘8人,運行速度最高6米/秒,單向運量1500人/小時。
從索道吊廂向下望去,一條崎嶇蜿蜒的小道映入眼底,它是索道建設之初運送物資的施工便道,由太華索道公司用一塊塊石條壘成通往每一處支架的臺階,全長9948米。在完成建設使命之后,現在成了索道的救援通道。
現在索道即將通過的第一個山梁稱作“東溝梁”,因為下站所處的位置稱為“東溝口”。春天的時候,這條溝里桃花遍野, 真可謂是“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秋天時分,滿目紅葉,不由生出“東風吹處人入畫,秋葉紅時朱染山”的感慨。
過了東溝梁,大家從吊廂的北面俯瞰下去,看到的那三個洞窟,便是華山唯一一處佛教遺址“白雀寺”。洞窟開鑿于山體的花崗巖質壁面上,存有洞窟三眼。石窟中的彩塑已無存,洞頂上刻有的圖案保存較好。專家根據建造特征分析,三眼石窟可能始鑿于唐代。其為關中東部秦嶺北麓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石窟建造風格和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在白雀寺北窟南約100米的地方,文物工作者發現了白雀寺南窟。該窟有洞窟一眼,洞窟周壁鑿有佛壇,據說原在佛壇置十八羅漢雕像。
下面就是索道的中間站,從這里可以下去游覽華山的仙峪景區。 仙峪深五十余里,峪道窄狹清幽,山路崎嶇蜿蜒,河流湍急,山石險峻,多處路段鑿崖,加棧凌空通過。峪道兩邊花木繁茂,綠草如茵,溪水匯而成潭,如面面明鏡,臺田層層疊摞似條條綠氈,過去有山民聚集成廓,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異桃花源仙境。仙峪人文、自然景觀數十余處,見于史籍記載的神話傳說更是美麗動人。斜嶺盡頭有車箱潭,《水經注》號稱其為天下第七水府,華陰流傳的邢家姑姑為醫父痼疾嫁給車箱潭龍太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斜嶺東南為華山白羊峰,峰西側崖下有羊公石室,傳說是天下楊姓先祖避難的地方;羊公石室臨近有石羊城,是黃初平牧羊成仙的地方;斜嶺北望,有貓頭石、龜蛇鎖車箱等奇石勝景,都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游人嘆為觀止。這條索道只所以增設中間站,就是為了開發和帶動仙峪景區的旅游。
過了中間站,各位看到最高的塔架式支架是目前國內索道中最高的15號支架,高達65米,此時此刻,想必大家對西峰索道會有一些感觀上的認識吧。華山西峰索道只所以被索道協會稱為中國索道史上的里程碑,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幾個之最:第一是它的唯一性,上站采取崖壁開鑿洞室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第二是它的復雜性, 線路施工極其復雜,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難的索道。第三是它的極限性, 索道15號支架、以及上站液壓張力、鋼繩線徑與夾角均達到世界第一。第四,是它的安全性,數字智能控制系統采用世界上最尖端的手段,三套電源系統,救援方式涵蓋最全的垂直、水平、救護索三種救援方式,集索道之大成。第五,是它的獨特性 西峰索道的開通,改變了傳統欣賞華山的視覺,東仰勢拔五岳的華山如斧劈刀削般直插云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意義上的交通代步工具,更是一條具有人文及觀光意味的索道。
大家現在可以在吊廂內極目環顧四周,聽我朗誦一下曾任《大公報·文學副刊》主編吳宓先生的一首詩:“行途暮色蒼茫里,奇峭崢嶸華岳來。數見幾峰巒拔地起,乍疑屏障自天開。青山倒從白雪掛,怪松間向斷巖栽。此中林壑絕人世,何日登臨負笈回。”雖然季節與時段不一定符合此時,但詩中的大的意境很切此情此景。
下面索道即將通過16號支架,它所處的位置為華山玉秀峰,峰上奇石林立,樹木叢生,景色秀麗,春秋尤甚。峰上盛產多種藥材,常有藥農自仙峪登攀。
現在請將視覺調整到往南的方向,是否看見在遠處三個峰頭上各矗立著一塊長方形的巨石,觀其形態如三位老人面向華山主峰而立,故曰“三公山”。明代湖廣巡撫魏光緒《華游記》中記述,南峰絕頂,背臨絕壑,壑外有三座峰頭,與南峰等高,名三公山。三公山兩側,千峰林立,如一片片青蓮花瓣,擁護圍繞著華山主峰。三公山最西一座峰頭西北,有一塊酷似金龜般的巨石緊緊貼伏在峰壁上,有時在風吹云動的映襯下,金龜的動感若朝拜之狀,稱金龜拜三公。
17號支架所在的位置為華山的玉柱峰,抬頭所見的硐室就是索道上站。《水經注》這樣描述華山:“其廣十里,其高五千仞,一石也。”從此東仰華山,方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華山果然渾然一石也。看到這個絕壁上的硐窟,多少人都曾發出“俯瞰絕壑無余地,橫鑿峰腰有洞天”的感喟。
現在索道進入上站。當初興建華山西峰索道,為保護生態資源永續利用之大計,太華索道公司擇巨靈足下太古圍巖鑿洞建站,圍巖侵入地層為新太古代地層,距今約30—26億年,巖層硬比金剛,鑿巖破壁,寸若抽絲,太華同仁群策群力、眾志成城,歷時六百余日貫通隧洞,不世之功,動地感天。成洞中所取巖石為“二長花崗巖”,其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斜長石和正長石,太華公司悉數保留,多數斥百余萬元雇工背至金天宮舊址,以資道教復修金天之材。少余部分雕琢石斧,內嵌青銅,桃木為柄,取義道法自然,賜福納祥。一曰:追緬昔日建設者敢為人先開創事業之艱辛;二曰:饋贈嘉賓高朋以祈萬里通亨。“石斧”喻為施福、施富;仕福、仕富;世福、世富也。
出了索道上站,旁邊便是鎮岳宮,是道教著名宮觀,古稱上宮。宮外山谷間松林蔭翳,清幽異常;宮中有井,名曰玉井,深達30余米,水味甘醇,傳說此井與山下玉泉院內的玉泉相通。該宮是華山諸峰間較大的道教宮觀,倚山間峭壁而筑,單進一院落。據《大元己亥韓道善重修玉井庵》石碑所載,鎮岳宮元代時稱玉井庵;現存建筑均為清末和民國初年所建,1982年華山道教協會再次對其部分建筑進行修繕,并擴建了殿堂。宮內現有正殿三間,內供奉西岳大帝少昊金天氏塑像,宮后石壁上有一藥王洞,內奉藥王神位。
各位請跟我從旁邊這條臺階往上走,就是巨靈足的位置,沿著巨靈足拾階而上,踩著的是青龍背,上邊就是西峰,迎面的建筑是翠云宮,為峰上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宮觀,里邊供奉的是眾星之母斗母。沿著宮側的臺階上去便是西峰,因有石葉狀似蓮花蓋峰巔,而得名叫蓮花峰,也就是西峰,它海拔2082米。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沉香劈山救母處。相傳沉香的母親三圣母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兒,因她與凡人劉彥昌一見鐘情,私結姻緣,被哥哥二朗神知道后,為維護天規,施法力把她壓在這塊大石頭下。三圣母石下產子,取名沉香,在仙女靈幫助下,回到父親身邊。沉香長大成人后,受霹靂大仙指點,扛著這把大斧頭來到這里,救出了他的母親。從這里上去,在那塊石頭中間,似有個婦人仰臥的痕跡,相傳為三圣母壓在下面留下來的仙跡,哪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上去看看。
下了西峰我們往南走便到了煉丹爐。相傳,這里便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以前,丹爐是鐵制的,在文革中被毀了,每到深秋時節,這里楓葉一片通紅,好似爐火映紅一樣,景色非常美麗。
經過煉丹爐再往南走,我們將登上太華極頂,這里是華山最高處。東望華山松檜峰,其上松檜林立,蔚然獨秀;南望便是三公山、三鳳山;西望便是孝子峰,傳說當年沉香來華山找母親,因一時找不到,曾在此大哭。松檜峰、落雁峰、孝子峰三峰相連,象一個老人盤腿而坐的樣子。南峰頂有一個仰天池,池中水久旱不涸,久澇不溢,形成一大奇觀。另外,這里也是書法石最集中之處,“頂天立地”、“沐浴日月”、“峻極于天”等等,均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南峰之高。
我們現在來到了南天門,這里有華山最險的長空棧道。各位請看,在垂直的崖壁上鑿洞、插楔、鋪板搭制而成的“長空棧道”,俗稱鎳鎳椽,當地人言:“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尋尸首,洛南商州。”可見其險。如果有愿意體驗一下的請系上保險帶。
“三顧茅廬”的故事對各位來說可能是耳熟能詳,不過在華山也發生過這樣的事,相傳宋太宗趙光義曾多次派使者召陳摶老祖進京做官,而陳摶不愿做官,就躲避在此,并以“一片野心皆被白云留住,九重龍詔休教丹鳳銜來”而回絕了宋太宗,在華山有一處石崖名為“避詔崖”。我們現在要去的是天外三峰的第三座峰,也就是東峰,又叫朝陽峰。
東峰,海拔2090 米,這里有觀日出最佳的地方“朝陽臺”。如遇晴日,天不明的時候,朝陽臺上便早早站滿了人,他們目不轉睛地注視東方,總怕錯過了觀日出的最佳時機。華山日出時的景象非常壯觀,每一瞬間都會有千變萬化。旁邊的這座塔叫楊公塔,與西峰的楊公塔遙遙相望,是為紀念楊虎城將軍拓修華山路建造的,塔上的“萬象森羅”是楊將軍親筆題寫。
現在我們便來到華山著名的險道:鷂子翻身。此處崖高10余丈,手攀鐵索,腳踩石窩,附壁而下,到盡處,又須側足轉身,故稱“鷂子翻身”。過此奇險,又從怪石林立中間穿折曲行。就到了 “博臺”,也叫下棋亭。宋太祖趙匡胤幼年喪母,家道貧寒,靠父親擔在籮筐里走南闖北,打工賣藝,從小就看盡了世間的眉高眼低,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長時期的江湖漂泊生涯,養成了他喜打架,愛賭博,而且賭輸不給,賭贏必要的賴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強,且又會一些武藝,凡是與他家發生爭斗的,多為敗家。有一年,華在河南地面闖了禍,官府派人四處捉拿,他就偷偷地溜過潼關,來到陜西,進入華陰地面。當知道官府捉拿的危險已悄然離去時,他才覺得腹內空虛,四肢無力,實在是一步也挪不動了。可是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華山的陳摶老祖正在華山腳下恭候著他呢。
陳摶老祖,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學者和道教詩人。唐朝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便發誓不求祿仕,遂隱身山林,以山水為樂。傳說他來華山隱居的路上,碰見一位老者肩挑籮筐,兩只籮筐中各坐著一個男孩,當老頭從他身邊經過時,他大呼一聲:“天下由此定矣!”高興得差點從驢背上掉下來。此后逢人便說,那老頭一肩挑了兩盤龍。那老頭,便是趙匡胤的父親。
陳摶老祖算好趙匡胤這天要來華山避難,便裝扮成一個賣桃老漢,挑著桃筐,攔在華山路口。趙匡胤走一步,歇一步,又饑一渴,又困又乏,心里正盼著遇見個賣吃喝的,好吃一個飽哩,誰知瞌睡來了就有人遞枕頭。他老遠望見兩筐鮮桃,又紅又大,頓時腳上來了勁兒,于是就一鼓作氣跑了上去,不問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不一會,兩筐鮮桃便所剩無幾。
吃罷桃,趙匡胤將嘴一抹,橫下扁擔,依著籮筐,倒頭便睡,還不時地把他那雙自大臭腳伸進陳摶老祖的懷里。
陳摶老祖也不喚醒他,就在一旁悄悄地等著。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趙匡胤才醒來。可是他扛起盤龍棍,扭頭就走。陳摶老祖連忙攔住說:“你這位壯漢,吃了我的桃,還躺在我的扁擔上睡了一覺,睡醒了分文不給,連個謝字都沒有,扭頭便走,講不講理呀?”
“要錢?要什么錢?多少錢?”趙匡胤從來就不懂得吃了東西還要付錢。
陳摶并不生氣,仍然心平氣和地說:“得了,我看你也付不起,就要你一文錢吧。”
趙匡胤一聽哈哈大笑,想這老頭好生奇怪,兩筐桃子才要一文錢,就慷慨大方地說:“好,一文錢就一文錢。”可是,他在身上摸了半天,連一文錢也沒有摸出來,不由羞得面紅耳赤。
陳摶老祖一看,一文錢難倒了英雄漢,忙找了個臺階給他下:“沒有錢不要緊,只要你陪我下一盤棋,贏了我,就算你付了桃錢。”趙匡胤心想,別的我不會,下棋賭博我可是行家,我不光要贏桃錢,還要讓你連家里的桃樹都輸個精光呢?
頭一盤,趙匡胤贏了,他越發得意,硬要來第二盤。陳摶老祖說:“你還了桃錢,也就罷了。天色已晚 ,我要回家呢。”趙匡胤急忙拉住道:“別忙老頭,下一盤棋我還要贏你家的桃樹呢。”陳摶老祖哈哈一笑說:“要是你輸了呢?”趙匡胤說:“我就賭這根盤龍棍。”
誰知第二盤還沒走幾步,趙匡胤就敗下陣來。陳摶二話不說扛起盤龍棍直奔華山而去。趙匡胤豈肯認輸。跟在后面連喊帶叫:“再來一盤,再來一盤!”就這樣喊著叫著,等他追上陳摶時,已來到了東峰下棋亭。
此時明月當空,天宇如洗,山空谷靜,萬籟俱寂,只有清風徐徐吹來,山巒隱隱如黛。趙匡胤從未體味過如此美妙的情景,直覺得身處境外仙天,不由一陣陣如幻如癡。直到他發現坐在石桌對面的已不再是賣桃老漢,而是一位白發飄髯的老道長時,才想起自己是追著賣桃老漢來再殺一盤的。
陳摶老祖指著眼前已擺好的棋盤說:“你追著來是想再賭一局,不知這次用什么作賭注?”趙匡胤知老者不是凡人,早已從心里佩服了許多。他知道自己身上空空如也,盤龍棍已輸給對方,無論如何,也想不出拿什么作賭注,只好信口說:“我賭華山!”
陳摶老祖正等著這句話呢,他當然滿口應允,還說:“空口無憑,要寫個文約為證。”趙匡胤想,華山又不是我的,輸了就輸了,立個文約又有何妨。陳摶老祖早就預備好筆墨紙硯,寫了文約,還讓趙匡胤壓了指印,然后才坐下下棋。下了三盤,趙匡胤輸了三盤。陳摶老祖高興地說:“華山真的屬我道家了?”趙匡胤卻耍賴說:“山是道家的山,樹是皇家的樹。”陳摶一聽此話,連忙跑倒口呼:“謝主龍恩!”趙匡胤不知這位道長為何行起君臣之禮,正想問個明白,陳摶老祖說:“壯漢身有九五之尊,日后便知。”
趙匡胤知自己有天子之位,信口開河輸了華山,日后定遭世人譴責,心中悔恨,忙去搶奪文約。不料陳摶老祖輕輕一口氣,文約就飛過谷澗,貼到棋亭對面三鳳山的石壁上去了。
趙匡胤知自己欲賴不成,就請求陳摶指點迷津,早日成就立國大業。陳摶說:“周世宗柴榮正在潼關招兵買馬,征集良將,何不去投?”聽了陳摶的指點,趙匡胤立即下山直奔潼關,隨了柴榮。到后來終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了宋朝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賣華山的故事雖屬民間傳說,甚至被演繹的神乎其神,然而卻給華山留下了下棋亭、文約石、猴子觀文約等景觀。據說游人站在東峰仔細觀望,文約上的草體字跡還依稀可辨呢。
從東峰下去便到了中峰,這兒因為三峰環抱而得名,又因為這里曾住著一位不食五谷、常服玉漿的玉女,亦稱玉女峰。
玉女是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叫弄玉。生得姿容絕世,聰穎過人,酷愛音樂,善于吹笙。一晚,弄玉夢中相見一位英俊青年,極善吹簫,愿同她結為夫妻。秦穆公按女兒夢中所見,派人尋找至明星崖下,果如弄玉夢中所見,此人叫蕭史,于是引至宮中,選良辰吉日婚配。后來,蕭史在宮中吹簫引來龍與鳳,蕭史和弄玉便分乘龍、鳳騰空而飛,不辭而別。秦穆公派人追趕,直到中峰,未見人影,便在明星崖建祠紀念,這就是玉女祠。祠內現在還有玉女洗頭盆、梳妝臺、修真處等遺跡。玉女峰面積不大,景色卻極幽美,是游人休息的好地方。
再往前走,這兒有一石亭,名吹簫引鳳亭,傳說是蕭史和弄玉乘龍跨鳳飛升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