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橋的魯老三老人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手中的一張72年前八路軍的借條,竟然還能兌換一筆不菲的養老費。
80歲的魯老三老人是一名農村人,祖輩的條件都很好。他出生在抗日戰爭年代,爺爺家里曾有不少的田地,家境殷實。三年內戰期間,魯老三老家成為了戰場,田地被毀,他隨父母逃離了家鄉,父親在逃難中不幸遇難,母親帶著他流落張家橋,后來嫁給了當地一個農民。
魯老三的母親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因病去世。母親臨終前,留給他的唯一財產就是那張借條,還說以后政策好了可以找政府要錢。對于這張借條的來歷,魯老三聽母親講過。那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在中國為非作歹,老百姓都恨日本鬼子,全中國的人都在支持八路軍打日本鬼子。當時也有很多老百姓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戰場上,魯老三的一個堂哥曾經參加過國民黨的部隊抗日,后來犧牲在戰場上。那個時候,八路軍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們村東頭曾駐扎著八路軍的部隊,他家的條件在當時還是比較好的,是一個種田大戶,家有50多畝地,每年可以收的糧食有1萬多斤。為了打日本鬼子,八路軍就找他家借糧食,魯老三的爺爺當時就借了1000多斤糧食給八路軍。魯老三的爺爺是有個愛國之人,還向根據地提供了一千萬法幣以及布匹鞋子等捐助,但是八路軍沒有白要他的捐助,仍然打了借條。
當時的戰爭狀況緊張,部隊的干部告訴魯老三的爺爺,如果急用錢可以拿著借條去延安領錢。當時魯老三的爺爺家里條件很好,并不卻錢花,所以直到他爺爺去世,也沒有去延安,而是把借條分給了魯老三的父親和叔叔,其中魯老三的父親拿到了1000萬法幣的借條,糧食及布匹、鞋子的借條被叔叔家保存,只是叔叔去世后,后人沒人知道借條的去向。后來過了幾十年,魯老三一直和媳婦在農村里過日子,魯老三早年靠做一些小生意,賺了一些錢,生活也算無憂。所以,很多年來,他都忘記家里還有一張八路軍的借條。魯老三和媳婦生養了一個兒子,兒子也有生意頭腦,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在做生意方面,很有天賦。魯老三就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一部分給兒子創業,兒子開了一家公司,開始幾年一直經營不錯。只是讓魯老三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在創業路上并沒有走多遠,經營了十幾年的公司說垮就垮了,還欠了不少債。不過兒子是一個講誠信的人,公司雖然垮了,但欠的賬他卻靠打工慢慢的償還。魯老三看兒子打工太辛苦,又拿出積蓄幫兒子償還了部分債務,債還完了,兒子卻被查出患了癌癥,拖了幾年依然不幸病逝。兒子死了,卻沒有留下子嗣,媳婦也改嫁他人,這是最讓魯老三感到最痛心的事情。在飽嘗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之后,魯老三的老伴僅僅只陪了他7年,也因病去世。此后,魯老三每天幾乎靠著回憶來打發日子,而且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上的病也越來越多,手里的積蓄也花得差不多了。正在魯老三感覺今后的日子不好過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翻出了多年前母親留給他的那張八路軍借條,上面清楚的寫著,“今借到魯成華法幣壹仟萬元……”,魯成華是魯老三的爺爺的名字。
當然,對于這筆72年前的借條,能否兌換,魯老三心里并沒有底。他就去政府問,政府的人告訴他,可以兌換,但具體的兌換率,還得按照中央的財政部預算之后兌換。魯老三想自己活不到幾年了,也不會奢求太多,而且他也僅僅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魯老三就把借條留在了政府,后來政府通知魯老三,按照預算他的借條能兌換十萬多元人民幣。領到錢之后,魯老三也是非常激動,感覺自己像中了大獎似的,畢竟這張借條已經是72年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