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武探花--張青云
清: 張青云(1778—1855年)字衢九,號楠亭,薛鎮鄉馬張寺村人。屢升廣東陸路提督封鎮遠將軍,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著有《武略》等。
清嘉慶十四年(1809) 張青云中武進士(探花),以漢人入宿禁衛“乾清門行走”。十八年(1813)任游擊,派往山東,協剿天理教農民起義軍,迭升參將、副將。道光十四年(1834),護理曹州鎮總兵。軍功以“剿賊”與催督運河北運漕糧而著績,調高州(今廣東省高州縣、茂名市境)鎮總兵,署廣東陸路提督。十九年(1839),調補四川川北鎮總兵,防范川陜邊鏡“匪盜”。二十一年(1841)三月,率兵2000名赴粵堵御英軍。時鴉片戰爭爆發將近一年。張青云率所部至廣州,香港已被占領,虎門各炮臺失守,英陸軍司令易人,進攻省城。清廷命奕山為靖逆將軍,主持廣州戰事。廣州外圍炮臺,又被英軍大部分摧毀或占領。僅以城北的四方炮臺,東炮臺與西炮臺,守衛孤城。英軍艦從東南攻來,炮火密如雨注。正對英艦的東炮臺和四方炮臺守將,望風逃竄,退入城內。張部據守西炮臺,四面受擊,獨力難支。將弁們請求提督暫避其鋒,張青云怒斥官兵:“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敢有言退者,斬!”他親自點燃八千斤大炮,猛轟英艦,英軍紛紛落水;中炮船艦,倉惶逃去。廣州103鄉農民和絲織工,包圍四方炮臺,和陸續趕來的400余名群眾,收復四方炮臺,趕走了陸上英軍。第一次鴉片戰爭在廣東的戰火,暫告平息。清廷實授張青云廣東陸路提督,賞戴花翎,以示寵異。
張青云從抗英海戰中,取得切膚教訓:“夷(英)船大而且堅,(水)師船薄而又小”。“夷人制炮,未鑄,先煉十年之鐵;將鑄,又參三分之銀……,永無裂炸之虞;夷炮千斤二里(射程),師炮千斤一里。(我)軍營制炮,誰為煉十年之鐵,誰為添三分之銀?只知炮臺之多,而不知炮臺之固……;只知炮臺之前面,而不顧炮臺之后面……;水陸所以不敵。且英夷用人,每施重賞,故內地盜賊,多為之用。軍營兵丁勇壯,工食皆有定額。一則重賞而多勇夫,一則循例而難奮勉,此人力所以不敵也。”以疾歸老。
墓位于富平縣薛鎮馬張寺村中。
張青云墓:東徑109018.0′16.3″,北緯34055′35.5″,海拔530米。
墓冢封土周長28米,高5.7米“文革”中破棺剖尸。
石刻:
神道碑,石蹲獅于墓前。墓志藏富平縣城區文物管理所。墓前有同治年間“敕授廣東省陸路提督□神道碑”高270厘米,寬75厘米等碑石數通。
來源:左東峰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