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將,不做特殊說明,一般是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
那么,哪些人稱得上毛澤東的五虎上將呢?
比較流行、較少爭議的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陳賡。
一、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省湘潭縣人。“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澤東為彭德懷所寫的一首詩歌,生動地展現彭德懷運籌帷幄、叱咤風云的大將風采。
在紅軍時期,彭德懷率領的三軍團是紅軍主力。在抗戰時期,彭德懷是八路軍副司令,一手導演出揚名中外的“百團大戰”。在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率領三萬西北野戰軍,將“西北王”胡宗南的數十萬大軍活活拖垮。在朝鮮戰場,彭德懷更是讓不管是裝備還是后勤都處于絕對劣勢的志愿軍與第一軍事強國美國打了一個平手。
二、林彪
林彪(1907—1971)原名林祚大,字陽春,湖北黃岡人。
1932年,林彪擔任紅軍主力第一軍團軍團長時,才25歲。抗日戰爭初期,林彪以一場平型關大戰,打敗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化。八路軍因此一戰成名。在解放戰爭中,林彪指揮了三大戰役中的兩個: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推薦關注:微信查找“東西南北兵”。據稱,林彪帶兵只管打仗,別的事幾乎不問。他對戰場兵力的計算可以精確到一個營甚至一個連。他不打無把握之仗,每仗都留有余地。在進攻時他要計算到有全勝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還要留出退路。因此,有人說,一場戰斗,如果林彪都說可以打,必勝。如果彭德懷都說不能打,必敗。
三、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年),曾用名劉伯堅,男,四川省開縣人。
在五虎上將中,劉伯承年紀最大,成名最早。早在辛亥革命時,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川中名將”。
紅軍時期,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取得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抗戰期間,劉伯承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政治委員鄧小平一起,率部奮戰在太行山上,先后進行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中,劉伯承、鄧小平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劉鄧大軍像一把匕首牢牢扎在國民黨的腹心。
四、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會同。
粟裕主要指揮的戰役在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粟裕在蘇中與12萬國民黨軍隊作戰,連續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黃路等七次戰斗的勝利,共殲敵5萬3千余人的輝煌勝利,也是解放戰爭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朱德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淮海戰役打響后,粟裕吃掉了國民黨方面的一個又一個重兵集團,尤其是黃維所率領的以王牌十一師(十八軍)為骨干的十二兵團。連同此前在山東戰場上消滅的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和后來的邱清泉第五軍,五大名牌在粟大將的參與下搞定了其中的三個,威名赫赫。
五、陳賡
陳賡(1903—1961),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出身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
陳賡是黃埔軍校一期生,1925年參加東征時,救了蔣介石一命。后兩度被黃埔舊人錢大鈞和蔣介石捉而后放,頗有傳奇色彩。
抗日戰爭爆發后,陳賡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旅長,率部開赴太行山區,指揮了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香城固等戰斗。香城固一戰,日本人的坦克破天荒地寫上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將三八六旅視為勁旅。
解放戰爭時期,陳賡消滅了號稱“天下第一師”的胡宗南的整編第一旅,參加淮海戰役,圍殲黃維兵團。
新中國成立后,陳賡參加抗法援越和抗美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