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再寫“沈從文的后半生”
“艒艒船還在作夢,在大海中飄動。原來是紅旗的海,歌聲的海,鑼鼓的海(總而言之不醒)。”1957年的“五一”,沈從文畫了一組“外白渡橋所見”,每幅速寫均有題詞。這是其中一幅,在半個多世紀之后,成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一書的封面。
《沈從文的后半生》的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在書中說道:“我們可以把沈從文‘靜觀’的過程和發現的情景,當作他個人的生命存在和他所置身的時代之間的關系的一個隱喻。”張新穎出版過《沈從文精談》《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著作。事實上,近年來,張新穎的名字始終與沈從文有關,與沈從文長期的心靈對話,讓張新穎深入沈從文的精神世界,《沈從文的后半生》不僅高度還原沈從文的半生經歷,更是以內斂、克制、真摯的情感引發共鳴。
新中國要求的文學,不是沈從文習慣的從“思”字出發,而是必須由“信”字起步。沈從文的文學被拋棄,甚至被批判,他惶惑、不安,而至絕望、自殺。沈從文的“雜文物研究”,花花朵朵壇壇罐罐,今天我們會驚訝于當年他涉獵的廣泛和頭緒的繁多,而彼時卻不能被認同,不僅在政治上要承受“復辟封建勢力”的壓力,還要承受主流“內行”的學術壓力。沈從文用心從民間收購的文物,卻被單位專門搞了“反浪費展覽”當作反面教材。如果說這樣的難堪尚能應付,花費多年精力撰寫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手稿被工作組收繳,老人一再申請索回,但大量有價值的卡片和資料終究遺失了,這樣的哀痛已經無法用語言表達。
沈從文是孤獨的。他與整個時代的氛圍格格不入。他有時候顯得過于敏感、脆弱,還有點窩囊。他不像男子漢,抱著妻子的舊信吸溜吸溜哭鼻子;他認不清形勢,斤斤計較那些“瑣瑣碎碎”;他不是斗士,對運動“臨深履薄,深懷憂懼,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他歷經時代的風云變幻與人生的波詭云譎,始終保持自己的清白,獨善其身同時又以另外一種方式默默前行。他突破了個體的困境和時代的困境,以后半生厚厚的文物研究著作,完成了他的人生超越。無論是文學家沈從文,還是文物學家沈從文,都是中國文化長河中那一位孜孜不倦的打撈者。
張新穎表示:“我想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半生的經歷,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難史,雖然這已經足以讓人感慨萬千了;我希望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什么樣的關系。現代以來的中國,也許是時代和社會的力量太強大了,個人與它相比簡直太不相稱,懸殊之別,要構成有意義的關系,確實困難重重。不過,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離去看,你可能會發現,力量之間的對比關系發生了變化,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個人從歷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
兩個百歲老人出新作
平時翻書,有點偏重文化社會類,人物傳記和名人作品之中可看的書不少。最近碰到兩個百歲老人的書,自然激起我的興趣。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的新作《洗澡之后》,是一本大師小書。最佩服的是楊先生不僅身體好,還文思敏捷,近年來偶有作品問世,帶給人們無限驚喜。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次開印就是5萬冊,與側重描繪群體形象的《洗澡》不同,《洗澡之后》確定了男女主角,一切都圍繞許彥成和姚宓兩人的情感展開,因此,它更像傳統意義上的小說,符合老百姓的欣賞習慣。更為重要的是,讓有情人終成“家屬”的大團圓結局,不但有助于作者希望的“保全了這份純潔的友情”,也正切中普通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無論如何,快樂地活著是中國人的最大愿望。而且,這部“小小一部新作”只有4.5萬字,一口氣就能讀完,對于“沒時間”的讀者來說,很合短時閱讀之需。
表面上看,《洗澡之后》是一部大時代下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說,甚至它的人物都是扁平的、漫畫式的,但它的語言極具魅力,以至于可以原諒它的不太像小說的散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楊先生的風范差不多都濃縮在她創造的語言調子中,它外圓而內方,它簡單而豐富,它溫和而果斷,它具有優游的民國范兒。遙想1989年,《洗澡》出版一時紙貴,施蟄存先生愛不釋手,并撰短文盛譽,稱楊老是“語文高手”,稱《洗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評價《洗澡》“語文流利純潔”。可以這樣說,它堪與朱自清、老舍等中國最好的語文家作品共同作為漢語教材,讓“比更大還更大”的自鳴得意多一些反省。
百歲老人馬識途,現在不少人都知道,因為前兩年姜文改編過他的作品———《讓子彈飛》,也順便知道了他有一本《夜譚十記》,讀了之后對作家的民間范兒印象深刻。最近,馬識途的的回憶錄《百年拾憶》出版,從中可見馬老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人生。本書從他的家世、童年寫起,追憶了他求學、參加革命、搞地下工作的精彩故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從事建筑和科研管理工作、身經各種運動的漫長、坎坷的歷程。與楊絳先生相似的是馬老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創造力。“文革”后他老馬奮蹄,筆耕不輟,一連出版了10多本文學作品,甚至索性買了一臺電腦來幫忙。這樣的陣勢與熱情,著實讓人贊嘆不已。
這些年,民國書大熱,民國人物的軼聞趣事是一大亮點,相關書籍層出不窮,最近看到一本《山河小歲月》,恰如書名所示,寫的是大人物的小生活小故事。梁啟超、林長民、章太炎、李叔同、徐志摩、張大千……眾多為人熟知和仰望的著名人物,退去大師的光環后,和尋常男女一樣,有愛恨情仇,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有時曖昧有時猶豫有時冷血有時花癡……名人男女在生活瑣事中的眾生相,可謂生動。
有趣的是,作者還玩了把穿越,衣食住行古今皆同,婚戀、買房、北漂、旅行……大師和名人如何面對這些生存生活問題?該書圖文并茂,其中的插畫頗有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