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樂居2014/10/24 13:58:51
近日,由北京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讀懂大師》一書正式推出,該書是第一部盤點中國歷代書畫家傳奇故事的著作,為傳統書畫史學文化復興注入了勃勃生機。著名國學大師文懷沙、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史國良分別為該書作序。
《讀懂大師》匯集了中國歷代近50名書畫大師(上起遠古下迄當代),歷數了各位大師的傳奇人生、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性格、書畫藝術個性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注重書畫家性格趨向與書畫的關系,搜尋大師的生活軌跡與書畫活動事件的成因,大師所處的歷史時代對書畫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等,基本涵蓋了整個書畫文化史,使我們對傳統書畫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該書以翔實的資料、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文筆對歷代大師進行了總結,以全方位的角度,向讀者、書畫愛好者重點推介了歷代出類拔萃的書畫家。
該書編著者謝先瑩,出身于書香門第,青年時期就與傳統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繼承書畫大師的翰墨丹青,謝先瑩前后花費3年多時間,搜集歷代書畫名家資料、作品,編成《讀懂大師》。在他的筆下,各位大師性格鮮明,人物栩栩如生,既有字圣倉頡、千古一相李斯,也有一身正氣的顏真卿,掩卷沉思,仿佛每個大師都在眼前。無疑,作者是懂他們的。正如歐陽修所說:“逸筆余興,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爛然在目,使人驟見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無窮盡,故使后世得之以為奇玩,而想其為人也。”
《讀懂大師》序一:心底一粟即三千
——文懷沙
大師是什么?似乎很難用一個標準去界定。于是,在當今中國,便冒出了五花八門的大師。
隨著時代的變遷,漢語中某些名詞的含金量也在不斷降低。譬如相公,譬和如先生,譬如小姐。“大師”二字,自然也不例外,這可能是眾生趨向平等的某種體現吧!
初知《讀懂大師》這書名,我以為這又是一本為“當代大師”樹碑立傳的圖書。一時間,我甚至有些擔心,“文懷沙”三個字也會誤列其中。后來翻閱之后,終于松了口氣,呵!我欣喜地看到了王羲之、王冕、倪瓚這一組遙遠而又熟悉的名字。
當代才子謝先瑩先生酷愛書畫,精于鑒藏。多年以來,他搜集、珍藏了大量書畫精品。當然,他并非待價而沽的商人。他只是欣賞著這些作品,并且,從作品中讀懂了作者的人生、心態。終于,他編著了《讀懂大師》一部書。
如果你閑來無聊,不妨瀏覽一下《讀懂大師》,因為,你可以讀到一些通俗、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有心向學,也不妨品讀一下《讀懂大師》,因為,你可以發現生活的哲理,并獲得藝術的熏陶。
是為序。
《讀懂大師》序二: 山外青山
——史國良
中國歷代的書畫大師們,扎根在中華悠久的文化長河里,儒、釋、道等哲學長期浸染著他們的翰墨丹青。在理想與現實、傳統和現代的激烈碰撞中,鮮活地為之種下了生命中注定要承受的沉重。即使那些以逸民高隱自我標識的書畫大師,在顯達之際念念不忘的是如何獨善其身,而身處草野時又要兼濟天下,他們的人生主張有時就只好宣泄在紙素之上。
放眼古今,固然有像宋徽宗那樣的最高層統治者,也有像李斯、二王、趙孟頫那樣的達官顯貴,但骨子里“藝術家”的身份根深蒂固,依然使他們免不掉悲劇的存在。“吾之大患,在吾有身”,他們當然要解衣般礡地釋放自我,還要把心中的明珠“閑拋閑擲野藤中”。那些情腸百結、輾轉反側于社會生活中的書畫大師們,在個人色彩極為強烈的藝術創造背后,都是一些內心充滿激情的個人理想主義者。
以癲狂著稱的張旭在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名高天下,但為官不過六品,在這種仕而無益于國家安危,隱而又心有不甘的尷尬處境中,張旭常以他癲狂的行動來表示他內心的不安:“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作為一個文人的張旭始終懷著執著的政治理想,又因這理想的必然不能實現而經歷著巨大的失望與痛苦,他以游戲的筆墨來宣泄他郁結的情感,他也以游戲人生的態度來對待生活,這種“癲狂”和“戲墨”,并不能簡單地視為輕松的游戲,而應當被理解為嚴肅的人生行為。
即如蘇軾這樣正直的知識分子也別無選擇,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人生的漂泊,使他在書畫禪機中,求得一個庇護之地,一個精神上的“桃花源”。所以蘇軾的詩文及藝術觀念既是他個人一生盛衰榮辱的心跡記錄,也真實地體現了他的時代社會文化的全息特性。
因此,真正優秀的藝術是對真、善、美的執著,對生命價值的守護,對人生真諦的高揚。憤怒出詩人,深情出才子,藝術家必須有一顆激情博愛的心。
謝先瑩先生酷愛書畫藝術鑒藏,收羅頗豐。因有感于歷代書畫大師們藝術之輝煌,如日月經天;更有感于他們藝術人生之卓偉,如江河行地。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乃爰發大心,鉤沉索隱,所著《讀懂大師--中國歷代書畫家的傳奇故事》,寓哲理于通俗之中,以個個藝術生命的精彩故事此起彼伏,使我們如在山陰道上,由衷地贊嘆那一座座藝術人生的“山外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