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么快我們就結婚了,說起來還沒有好好了解過彼此呢,你老家是哪里的?”“我是四川宣漢人。”“宣漢縣塔河壩我很熟悉啊!尤其是爐子村……”“爐子村?我就是爐子村的啊!”“不對啊,爐子村的人都姓李,你怎么會姓劉呢?”“這是我后來改的名字,我以前叫李德芳!”
“李德芳?你娘是不是姓余?你認識邱大明嗎?”1997年10月的一個夜晚,重慶江北區的一間看上去狹小廉租房,里面卻別有洞天,貼著大紅的喜字,兩位耄耋之年的白發老人相視而望正在促膝長談。兩位老人年事已高為的就是找個伴,認識了一個多月便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可從相親見面的那一刻兩人就互相感覺十分的熟悉,沒想到經過一番交談后兩人淚眼相望,像是激起了年輕時的回憶。
或許是老天的眷顧,兩個人怎么也沒有想到,時隔60年后再婚遇到的竟是分隔多年的原配!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兩人為什么會分開?分開后經歷了什么?為什么時隔六十年后才遇到對方?李德芳又為什么要改名換姓?這一切還要從1936年說起。緣起宣漢城
1936年6月,浩浩蕩蕩的軍隊駛入四川省宣漢縣,幾名妙齡女子看著其中的一位軍官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時不時還嬌羞的低下頭。幾名女子討論的軍官正是劉湘部下川20軍的一個排長邱大明,人長得年輕帥氣,還在部隊里當上了排長,在同齡人中也算得上是年輕有為,自然成了女子們談論的焦點。邱大明是四川榮昌縣人,家里非常的傳統,從小就對他言傳身教,作為一個男人必須要文武雙全,因此他不僅讀過八年私塾還學了一身拳腳功夫。
也正是因為家里的管教嚴格才培養出了邱大明這樣一個優秀的士兵,加入川軍后他稱得上是智勇雙全,在川閥混戰時期勇立戰功,不到一年就被提拔為了排長。邱大明剛進駐宣漢縣的第二天就開始陸陸續續有人前來說親,其中不乏有一些大戶人家的小姐。可邱大明畢竟接受過教育,對于包辦婚姻這種傳統抵觸情緒十分的強烈,好幾門婚事都被他給推辭了,為了這事他也是煩心許久。
這天,邱大明到縣城里送報告,正走在鬧市時,兩位年輕女子迎面走來,他看著其中一位女子入了神,竟險些撞到一旁的攤販。等到兩位女子擦肩而過漸行漸遠,邱大明三步兩回頭,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那一刻在他的心里就只有一個詞語“一見鐘情”。在學堂上邱大明學到這個詞語時覺得很不可思議,這個世界上哪有兩個素未謀面的人看上一眼就會淪陷的事情,他所理解的愛情就是朝夕相處日久生情。
可是那位女子素面朝天卻依舊氣質不減,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人海中邱大明一眼就注意到了她,那一刻他深切的體會到了什么叫做“一見鐘情”。等到兩位女子的身影已經消失在人海中時,邱大明才回想起來自己有公務在身,可是那女子的面龐卻久久揮之不去,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回到連隊后邱大明整日魂不守舍,連隊里的司務長也是他的好兄弟余凱常見到以后察覺到了不對勁,趁著空閑時找到他說道:“大明,這兩天怎么心不在焉的,是不是被哪個美女把魂兒勾走了!”
邱大明笑著說道:“才不會呢!當今要以國家為重,我可是把來說親的人都拒之門外了!”“你還是太年輕呀!等你有了老婆孩子就知道有多幸福了!你嫂子可一直催著我給你說門親事呢,你也老大不小了,該成家了!”見余凱常開始催婚,邱大明趕忙找了個借口灰溜溜地逃走,可是余凱常卻偷偷地幫他張羅起來,逢人就打聽有沒有適齡的女子。
因為余凱常擔任司務長一職,隔三差五就會到鄉下采購蔬菜,跟老鄉們的關系也處得很融洽。鄉親們一聽說余凱常要幫人說親,紛紛出言劃策,一番討論下來還真評出來了最佳人選,塔河壩爐子村的李余氏條件很不錯。老李家里就李德芳一個女兒,長得也十分俊俏,是十里八鄉有名的“村花”,只是老李眼光頗高,對這個獨生女十分的在意,擇婿方面要求很高。
余凱常聽了立刻就托人聯系了老李家,畢竟對于自己的好兄弟他還是很有信心的,準保老李見了能喜歡。可回到連隊后余凱常將此事說給邱大明聽,邱大明是一百個不愿,說什么也不肯跟著去相親,余凱常只好說道:“人家姑娘可是有名的‘村花’,你就去看一眼,如果沒相中我保證以后都不給你說媒了!”邱大明這才答應下來,其實他心里想的也就是走個過場,到時候隨便找個借口說不滿意,余凱常也就不會再給自己張羅婚事。
這天,邱大明跟著余凱常來到爐子村,按照常理來說相親偶會精心打扮一番,可邱大明為了攪黃這樁婚事特地穿著軍裝赴約,卻沒想到陰差陽錯的了卻了婚姻大事。邱大明走進李家后,李德芳的父親一眼就相中了這個精干的小伙子,連忙把李德芳叫來跟邱大明打招呼。下一秒,一個女子出現在門口,一頭烏黑的長發扎著一個麻花辮,辮梢系著一條紅頭繩,乖巧地向客人打招呼。
此時邱大明早已經愣起了神,眼前這個女子正是那日在集市上一見鐘情的人,如今近距離看到李德芳的面龐,邱大明的心里更是歡喜,不由得臉紅起來。而李德芳也十分的羞澀,兩人聊了沒幾句話她便捂著臉跑開,余凱常見兩人看對眼了,于是在一旁可勁撮合。邱大明直接坦率地向李德芳的父親提出要與李德芳交往,李父本就相中了這個女婿自然是滿口答應。
從那以后邱大明經常往爐子村里跑,接觸了大半年后兩人的關系急劇升溫,邱大明遂向李父提出了成婚的請求。1937年6月,邱大明和李德芳在李家的院子里舉辦了簡單的婚禮,女兒出嫁畢竟是人生大事,李父特地出錢置辦了三桌酒席,宴請了街坊四鄰。李德芳婚后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賢內助,每日在家里洗衣做飯,盼望著邱大明回家,可邱大明畢竟是個軍人,結婚后兩人是聚少離多,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部隊里。
雖然不常相聚,但邱大明每逢回家都有種“小別勝新婚”的感覺,兩人的感情也更加的深厚,邱大明總算理解了余凱常所說的“幸福”。然而這種幸福的生活在當時動蕩的年代卻是一種奢求,一道命令下來徹底改變了這對新婚夫婦的人生。生死茫茫六十載1937年9月5日,這天傍晚,結束訓練的邱大明向長官告假回家與李德芳團聚,兩人剛坐下還沒說上兩句話,外面就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邱大明打開門后才得知門外是傳令兵,見到邱大明后傳令兵喘著粗氣說道:“邱排長,上面通知,緊急集合,部隊要開拔!”開拔?邱大明身為軍人自然對戰事十分關心,他知道前不久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幾乎所有的部隊都集結過去,恐怕此次開拔也要趕赴上海。邱大明回頭看了一眼跟著跑出來的李德芳,說道:“我要上前線了,去打鬼子!”
李德芳聽了以后眼淚開始在眼睛里打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邱大明,一下撲倒他的懷中,雙臂緊緊得摟住他的身體,片刻后抹了抹眼淚說道:“早點回來!”在邱大明的印象里李德芳在表達愛意方面一直很含蓄,如今突如其來的一個擁抱讓他感受到李德芳的心里有百般的不舍,但她也是個識大體的女人,所以選擇了放手。邱大明看著李德芳的模樣也忍不住鼻子一酸,他害怕自己當著李德芳的面掉眼淚,只留下一句話便頭也不回地離開:“曉得了,在家我回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邱大明所在的川20軍就奔襲一千多公里最先抵達上海,還未來得及停歇整頓便投入到慘烈的戰斗。此時正是淞滬會戰最艱難的時刻,而此時的川軍更是難上加難,武器裝備落后,又剛剛經歷了長途奔襲身心俱疲。邱大明奉命駐守陳家行一線,自從與日軍交火后一連兩個晝夜都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而戰斗卻沒有絲毫要休止的跡象。
日軍在遇到了川軍的頑抗后氣急敗壞,為了盡快突破防線日軍請求空軍支援,一批接一批的轟炸機對邱大明所在的陣地進行狂轟濫炸。邱大明看著身邊的戰士一個接一個倒下,對日寇的怒火化作一顆顆子彈射向敵人,這場戰斗足足持續了七天七夜。川軍將士們擊退了日軍數十次的進攻,但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過萬,醫療條件又跟不上,許多戰士身負重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
終于爭得一絲喘息的機會后,大部分的戰士們都在給家里寫信,說是家書其實更像是遺書,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機會再給家里寄信,將所有的心里話全都傾訴出來。邱大明也提筆給李德芳寫了一封信,可他不知道的是當時戰火連天李德芳壓根就沒有收到自己寫的家書。邱大明一直牢記兩人的約定,在奮勇殺敵的同時也特別的謹慎小心,因為他知道李德芳還在家里等著自己凱旋而歸。
可戰爭是殘酷的,即使邱大明在小心謹慎身上還是留下了不少傷痕,其中最嚴峻的一次子彈射中了他的胸口,但萬幸的是上衣口袋里的銀元救了他一命。淞滬會戰結束后邱大明沒能如愿回到四川,因為抗戰仍在繼續,不過為國盡忠的他沒有絲毫的后悔,輾轉江西、湖北、江蘇等地,因為作戰勇猛被提拔為了上尉排長。自從邱大明離家后李德芳最大的心愿就是丈夫能夠平安歸來,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沒有等到邱大明歸來的那一刻,村子里的人也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
有人說邱大明已經戰死沙場,有人說邱大明立了大功當官了,還娶了個俊俏漂亮的老婆,肯定不會再回到這窮鄉僻壤來了。李德芳每次聽到這些言論都會與他們爭論一番,可長此以往他的親戚朋友也看不下去了,紛紛勸她再婚。不管邱大明是死是活,回到村子里的希望都很渺茫,她又何必在癡癡的苦等,倒不如早點尋個好人家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
李德芳根本沒有心思去想再婚的事情,滿腦子想的都是邱大明有沒有受傷,現在是不是安全,因為她相信邱大明總有一天會回來找自己。另一邊的邱大明在一次戰斗中肩部不幸被彈片擊中,險些整條胳膊都廢掉,幸好及時得到救治才幸免于難,可身負重傷后他的身體條件已經不適合繼續在一線戰斗。得知自己無法再上戰場的消息后邱大明一時間無法接受,參軍報國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心愿,如今人還在卻沒辦法血灑疆場,成為了他心中的一大遺憾。
經過了艱難的思想斗爭后邱大明還是選擇了退役,他心想,這一切或許都是上天的安排,自己也該回家看看妻子。退役后的邱大明被安排到成都擔任水上公安,因為公務在身不便回家,他找來兩個人托他們回老家尋找李德芳,并把李德芳帶到成都與自己相聚。可惜邱大明看錯了人,兩個干事的曾經是小偷,又生性好賭,拿到邱大明給的一大筆錢后轉頭就進了賭館,瀟灑了幾日后錢都敗光了才想起正事。
兩人把錢都花光,也沒有了去宣漢縣的盤纏,于是串通一氣,回去向邱大明回復說李德芳一家在日軍的空襲中不幸遇難。其實此時的李德芳還在家里苦苦地等待邱大明的歸來,她很想知道邱大明的近況,可是部隊行軍打仗居無定所,她想寫信都不知道要寄到哪里。被蒙在鼓里的邱大明當真以為李德芳已經在日軍的轟炸中殉難,一連數日茶飯不思,還特地找人為李德芳一家人立了牌位。
幾年過去邱大明對李德芳的思念并未消減,可未來的人生路總要有個伴,自己也總歸要給家里留個子嗣,于是便和當地的一個女學生成婚,不久后剩下一兒一女。新中國成立后,邱大明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被送去改造,直到1979年,已經年逾花甲邱大明的才被釋放回到老家四川,而這段時間李德芳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度余生新中國成立后,李德芳依舊沒有再嫁,她心想戰爭已經結束,如果邱大明還活著或許會回老家,于是她獨自一人動身前往重慶榮昌縣(原屬四川)尋找邱大明。
可一直到李德芳的積蓄全部花光也沒有打聽到任何關于邱大明的消息,為了生存她開始在當地打零工,起初做洗衣工,后來又當保姆,吃了不少的苦頭。一轉眼十四年過去,李德芳沒有任何收獲,她心中的執念也開始有所動搖,或許邱大明真的已經戰死沙場,可是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呢?李德芳沒有文化,又是一個女人,在重慶生活無依無靠,終究還是動了再婚的念頭,跟一個來自涪陵的廚師況明組建了家庭,兩人以在街頭賣粥為生。
漸漸地兩人手中有了點小錢,想要開個店鋪,可因為戶口都不是本地人很難取得營業執照,李德芳這才將名字改為了“劉澤華”并把戶口遷到朋友那里。劉澤華夫妻倆自從開了店鋪后生活條件穩步提高,可她的肚子卻一直不見動靜,倆人一合計便收養了一個女孩。1992年,況明因病去世,只留下劉澤華和養女相依為命,奈何養女不務正業還沾染上了毒品,劉澤華再三勸告都不見成效,只好與養女斷絕了來往。
劉澤華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在重慶漂泊,鬼使神差的流落到江北城三洞橋附近,結識了一位熱心女鄰居李臘芝,將她認作干女兒,也算是有個依靠能夠相互幫襯一下。另一邊回到老家的邱大明只能以打零工維持生計,還好當地相關部門為他辦理了低保,每個月還能領取一些生活費,平常在附近撿廢品跟當地人的關系處的不錯,鄰居也對他十分照顧。這天劉澤華突然對干女兒李臘芝說想要尋個老伴,沒有什么要求,就是兩個人老了能有個照應,李臘芝聽了以后自然特別的支持,而且心里已經有了最佳人選。
李臘芝推薦的單身老漢正是邱大明,不過兩位老人的相親過程卻比較曲折,因為邱大明家徒四壁,覺得自己找老伴就是拖累別人,只說了兩句話便匆忙離開。可邱大明的顧慮卻被劉澤華誤以為成了別人沒有相中自己,于是她找了個合適的機會來到邱大明的家里,看到邱大明的生活狀況后她才終于明白。劉澤華主動到邱大明家拜訪,邱大明也意識到了自己做得有些不妥,便留她吃飯,一些簡單地食材經過邱大明的加工后變成了一道道美食,這讓劉澤華心生好感,尤其是她在飯菜中竟品味到了一絲家鄉的感覺。
兩人經過這次見面后終于敞開心扉,來往也變得頻繁起來,終于在1997年10月兩人舉辦了簡單的婚禮。也正是在新婚之夜當天,兩位老人才知道自己一直以“邱大爺”和“劉大媽”相稱的人竟是苦苦等待和思念了60年的原配。重新遇到一直懷念的人,兩位老人也更加珍惜彼此,尤其是邱大明,事事都依著劉澤華,對她百般呵護。2005年,李德芳年事已高身體也暴露出各種問題,重壓之下突然半身癱瘓,手臂也摔得骨折,邱大明看了甚是心疼,沒日沒夜的守在她的身邊照顧。
可惜在邱大明的悉心照料下,李德芳也只堅持了四年便撒手人寰,李德芳的離世對邱大明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僅20天過后邱大明便郁郁而終。兩位老人的干女兒將他們的遺體合葬在一起,希望他們來世還能續寫前緣。分隔六十載還能夠在晚年重逢,攜手度過12年的幸福晚年,對于他們來說或許已經心滿意足。而這一切在外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或許只有影視劇中才會出現這樣的橋段,沒想到有一天竟會在現實生活中上演,兩位老人的凄美愛情故事著實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