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操视频在线/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欧洲黄网站/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免费观看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siluqingyun.com; www.tj-hsx.com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 油價6連降 ..
詳細內容
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新思想引新征程·紅色足跡)

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

本報記者  龔仕建  苑基榮  王  洲
2021年05月25日05: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陜西西安出發向北,照金、吳起、瓦窯堡、寶塔山,一個個紅色地標串起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80多年前,正是在這片熱土上,無數革命志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繼,書寫出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陜西考察調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老區發生歷史性變化,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優美、民生殷實的美好畫卷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開。

  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乘飛機一到延安,就轉乘汽車前往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給鄉親們送上他自己出錢采辦的年貨。當天下午,總書記在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區發展步伐,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陜西革命老區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2020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革命老區整體脫貧。

  車行駛到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換乘環保觀光車,十來分鐘便到了5公里外的梁家河村委會院口。“現在的路好得很,以前那羊腸路得走上老半天哩!”談起梁家河村的變化,觀光車司機梁曉恒打開話匣。

  種蘋果、辦旅游、搞養殖、開農家樂,如今的梁家河產業興旺,家家戶戶有事干,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里興辦的鄉村文化旅游公司安置就業創業125人;衡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糧食醋、純凈水、辣子醬和酸菜,年銷售總額達6600余萬元;村民王保林家在村口開的農家樂“禾豐山莊”,每年收入超過70萬元……

  “村上成立長富農牧業公司,利用農民的低效土地,統一流轉果園和溝道土地,科學化栽植、精細化管理、規模化經營,2020年蘋果產業收入150余萬元。”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介紹。

  在銅川市照金鎮,鄉親們的日子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照金近年來培育了海棠、艾草中醫藥產品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照金鎮黨委書記白煒介紹,依靠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累計帶動當地1500余人次就近就業,為貧困群眾創收550余萬元。

  在照金鎮陳家坡會議舊址,做過煤礦工人和民辦學校老師的義務講解員杜天祥回憶:“過去的陳家坡是石頭房石子路,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黨的十八大以來,村里發生了巨大變化,修了柏油路,村民們住上了寬敞的樓房,除了陳家坡會議舊址,再也找不到石板房和石頭墻啦!”正是這些喜人變化,讓杜天祥萌生了做講解員的想法,“我要把村里的變化講給每位游客聽。”

  “山風輕輕吹拂,吹走的是歲月,吹不走的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的初心。”蒙蒙細雨中,杜天祥邊打快板,邊向游人講解。

  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

  從吳起到志丹再到子長,車輛在延安的群山間飛奔,千溝萬壑披著濃濃的綠裝。

  延安曾是黃土高原腹地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以前別說是高速公路兩邊,就是靠近城鎮的山上也沒有什么樹,到處是黃土坡,一下雨就嘩嘩流泥水。”吳起縣退耕還林展覽館講解員杭佳妮說,“水土流失嚴重,‘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循環,生態環境更是遭到破壞。”

  “這些年延安在退耕還林方面下了大決心、花了大功夫。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植樹種草,吳起是全國最早退耕還林的縣。”杭佳妮介紹。

  短短幾年間,吳起累計栽樹4億多株,人均栽樹近4000株。全縣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林草覆蓋度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降雨量增多,無霜期延長,災害性天氣發生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生態得到有效修復,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要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退耕還林工作指明了方向。”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主任曹東業說,“退耕還林工作事關留給子孫后代一個怎樣的延安,我們絲毫不能懈怠。”

  山變綠了,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水變清了,“一碗水半碗沙”成為歷史。截至去年底,延安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3.07%,植被覆蓋度提高到81.3%。“十三五”期間,累計造林390.5萬畝,治溝造地55.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3716平方公里。河流斷面優良比例達到83%,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2.6%。

  “退耕還林讓群眾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曹東業介紹,延安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16個村被命名為全國綠色村莊,45個村被命名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成為延安的亮麗名片。

  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2015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考察。照金是一塊英雄的土地。上世紀30年代初,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英勇開展革命活動,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成立了陜甘邊特委和陜甘邊革命委員會,創建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向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參觀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考察了當年紅二十六軍和陜甘邊區游擊隊在山崖上利用天然洞穴修建的薛家寨革命舊址。總書記還來到照金村村委會,聽當地發展情況和規劃的介紹。”照金鎮照金村第一書記陳鵬說,“總書記希望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干部團結一心,把鄉親們的事情辦好。總書記祝鄉親們春節愉快,祝老區人民生活越來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指出,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我們要永遠珍惜、永遠銘記。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托起明天的太陽”,這些年來,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在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昔日黃土滿天飛的操場變成了塑膠運動場,綜合教學樓拔地而起,科學實驗室、多功能廳、科技館、音樂教室一應俱全,操場上的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喜悅,教學樓里不時傳出瑯瑯讀書聲。

  2018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陜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學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多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知識,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學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我會按照總書記在回信中提出的要求,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學生安超說。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辦好民生實事。

  民生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延安市寶塔區延煙小區,91歲的居民常選文搭乘加裝的電梯下樓曬太陽。

  “老舊小區改造對我們來說是一件期待已久的事,尤其是電梯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拿個東西也不費勁兒,每天跟小區的鄰居們拉拉話、曬曬太陽,心情也覺得舒暢。”說起老舊小區改造,常選文贊不絕口。

  “實現整體脫貧的延安老區百姓,生活大變樣,方方面面都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延安市發改委主任張驍衛介紹。2020年,延安市城鎮新增就業1.79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財政補助提高到550元,向困難群眾發放城鄉低保、社會救助和價格臨時補貼8.4億元;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35所,增加學位1.6萬個;完成民生事項投資32億元……一個個數字、一項項舉措背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5日 01 版)

【作者: 】  【發表時間:2021/5/25】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