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操视频在线/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欧洲黄网站/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免费观看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siluqingyun.com; www.tj-hsx.com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 油價6連降 ..
詳細內容
書寫偉大轉折 再續時代篇章(長征記憶·尋訪紅軍部隊)

書寫偉大轉折 再續時代篇章(長征記憶·尋訪紅軍部隊)

2016年10月08日04: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長征是一幅中國革命的壯麗畫卷,是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路上的山山水水,見證著生死攸關的轉折,也留下了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傳唱后世的故事。故事的背后,生動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堪稱世界軍事史的奇跡。

  八十載斗轉星移,八十年波瀾壯闊。當年的紅軍部隊如今身在何方?紅色基因怎么賡續,長征精神如何傳承?在“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強軍目標的引領下,如今的紅軍部隊在進行著怎樣不忘初心的“新長征”?本報今起開設“長征記憶·尋訪紅軍部隊”專欄,走進那些著名戰役的戰場,重溫那段奇絕驚險的歷史,尋訪紅軍種子部隊走過的足跡,開啟不一樣的長征記憶。

  

  壁立千仞,江聲浩蕩。眼前的烏江,便是80多年前見證紅軍長征生死轉折的戰場。

  “縱橫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烏江以灘多、谷深、流急著稱,全長千余公里,自西南向東北斜穿黔地,形成貴州南北天然屏障。

  1935年1月1日,伴隨著新年的第一場雪,紅軍用一場漂亮的戰斗,在這天險之地書寫了一個“偉大的轉折”。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出發時中央主力紅軍8萬多人,搶渡湘江傷亡慘重,銳減為3萬余人。在紅軍喋血湘江、生死存亡之際,毛澤東力諫中央,挽狂瀾于既倒,紅軍急奔黔北,強渡烏江,向遵義挺進。

  突破烏江,是紅軍面臨的生死之戰、傳奇之戰,也被譽為長征十大勝戰之首。突破烏江,粉碎了國民黨憑借烏江天險圍堵紅軍的企圖,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傾”錯誤路線的終結。

  這是一場怎樣奇絕的戰斗?戰場是怎樣的地方?當年的紅軍部隊現在轉隸何方?他們如何續寫新時期改革強軍的新篇章?采訪小分隊奔赴現場尋求答案。

  (一)

  “一次二次三次,我們三班人頑強抵抗,終于穩住了敵人的反沖鋒,最后以5個連續炸彈,完全擊潰敵人,奪取了敵人視為天險的高崖……” 2016年8月底,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內,記者看到來參觀的小朋友熊藝新,拉著父親的手,正一字一句地讀著1935年《紅星報》上的一篇新聞稿。

  這是1935年1月15日,由鄧小平主編的《紅星報》以《偉大的開始——一九三五年第一個戰斗》為題,對突破烏江進行的精彩描述。從這段文字中,我們清晰感受到,當年紅軍在突破烏江天險之后洋溢的喜悅和興奮之情。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而突破烏江就發生在轉折點的前夜,這場戰斗給紅軍帶來了新生。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蔣介石調集數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湘江之戰紅軍人數銳減,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提議,放棄北上湘西的錯誤主張,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發。1934年12月底,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原準備與紅軍二、六軍團會師的中央紅軍在通道縣來了個急轉彎,奔向貴州,隨即兵分三路突破烏江天險。1935年1月1日至6日,中央主力紅軍分別在江界河、回龍場、茶山關三個渡口強渡烏江,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智取遵義城。

  當年槍林彈雨的痕跡,依稀尚存。據記載,在三個渡口擔負強渡任務的部隊,是長征以來一路奪關搶隘的開路先鋒——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師第四團和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

  家住甕安縣南關鎮邊坡村的林松老人,已年屆70。他告訴記者,父親林木森就是烏江戰役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當時父親不到15歲。他說,烏江最先突破的,也是最著名的,當屬江界河渡口的戰斗。我們即刻驅車前往江界河渡口。

  (二)

  江界河渡口位于黔南州甕安縣龍塘鄉。這里是典型的山區,通往渡口的公路九曲十八彎。抵達江界河渡口時,記者已是頭暈目眩。

  這就是當年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的渡口嗎?300米寬的江面,碧水微瀾,平湖高峽,已難覓湍急的水流。對岸江灣處,一些漁民正在網箱養魚。渡口邊,寫有“長征號”字樣的渡輪一字排開。

  62歲的猶家駒是生在烏江、長在烏江的擺渡人,他對這里的變化了如指掌。他告訴記者,這里先后建設了多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已將烏江水位抬高160米,當年的渡口、碉堡戰壕,都已在水下了,當時的江面只有幾十米寬。

  猶家駒的三伯猶澤紅,當年曾幫紅軍擺渡,“他已去世30多年,我小時候,經常聽他講長征的故事。如今,每年有不少游客來尋訪紅軍長征的足跡。為了這個,我專門收集突破烏江的故事。”猶家駒說,“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是渡江的主攻力量。1935年1月1日,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親自到江邊組織偵察,認定對岸渡口有敵重兵并修有堅固工事,渡口上游約500米處老虎洞敵軍防御力量薄弱。于是提出佯攻對岸渡口、主攻老虎洞的作戰計劃。以四團三連連長毛振華為首的5名戰士發揮了關鍵作用。”

  得知我們要尋找老虎洞,29歲的王富坤自愿開船為我們當起向導。他說,小時候經常在烏江兩岸砍柴,依稀記得上老虎洞的路。

  渡船穿行在烏江,雖然江面平靜,但暗流洶涌。從渡口航行15分鐘,王富坤告訴我們:“老虎洞就在那里。”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崖壁上灌木密布,洞口隱約其間。在王富坤帶領下,我們鉆入灌木叢,披荊攀援,100多米的路程,爬行了半個多小時。洞口處,一群蝙蝠撲面飛來。站在這里,我們仿佛聽到當年的槍炮雷鳴。

  1935年1月2日夜,毛連長和4名勇士在老虎洞里度過一夜。第二天,大部隊強渡,5名戰士摸到敵人背后,發起突襲,敵人頓時亂作一團。紅軍乘勢搶架浮橋,大部隊沖了過去,江界河渡口強渡成功。“這是一場奇絕的戰斗,紅軍只犧牲了3個人。”猶家駒說。

  江界河渡口的戰斗動搖了整個守隘的敵軍,第一軍團第一師、第三軍團第四師隨后在余慶回龍場渡口、開陽茶山關渡口強渡成功。至此,敵軍江防被紅軍全線突破,烏江天險被紅軍踩在腳下。

  突破烏江成功,毛振華獲得毛澤東主席頒發的紅星獎章。

  在渡口,記者見到幾名游客,他們感慨說:“只有身臨其境,才知勝利來之不易,更能體會長征精神。”

  (三)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當我們沿著烏江沿岸,踏訪當年紅軍走過的土地,再次深切領悟到這一真理。

  突破烏江之前,敵軍損毀了江邊所有渡船,掃蕩了河岸村落房屋,連一支木槳、一塊像樣的木板也沒留下。

  “面對敵人重重封鎖,紅軍能以較小代價突破烏江,離不開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與我們同行的武警黔南州支隊政治處主任樂建華說,“當時紅軍剛來到時,不少群眾藏了起來。后來發現紅軍紀律嚴明,還打土豪分財物,便堅信紅軍是窮人的部隊,都悄悄回來幫忙。當時,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橋,想盡辦法幫紅軍渡江。”

  為紅軍渡江當向導、給紅軍部隊當挑夫……這樣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當時。今年80歲的向文賢老人告訴記者,“首批從茶山關渡口強渡成功的8位勇士,就是由父親周海云親自劃船的。戰斗結束后,紅軍還專門送給父親一輛馬車。”目前這輛見證軍民魚水情的馬車,就放在遵義博物館里。

  突破烏江的決定,是在猴場會議上作出的。猴場會議被周恩來稱為“偉大轉折的前夜”,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在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作了直接的準備,成為連接通道會議、黎平會議與遵義會議的重要紐帶,改寫了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

  在猴場會議期間,紅軍一面休整,一面大力開展宣傳。“每天發動群眾,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紅軍宣傳隊在墻壁和門板上寫了大量標語,號召行動起來,參加紅軍。”向文賢說。

  猴場會議紀念館內,門板標語依然清晰可見:“歡迎白軍弟兄來當紅軍,紅軍是工農的軍隊,白軍是軍閥的軍隊”“打倒國民黨軍閥,打倒土豪分田地”……

  為什么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怎樣做到一邊戰略轉移、一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從這些門板標語上便可見一斑。

  (四)

  歲月更迭,部隊輪轉。當年的英雄連隊今安在?記者一路北上,尋訪突破烏江的種子部隊。

  在河南新鄉的陸軍第五十四集團軍軍史館,記者見到了授予葉挺獨立團紅一連“強渡烏江模范連”的錦旗。

  毛振華連長等5勇士的故事,就發生在紅一連。成功強渡烏江后,該連被授予模范連稱號。80多年來,一茬茬官兵將紅色基因融入血液、植入骨髓,連隊官兵人人能口述強渡烏江的故事。在該連,官兵身上始終帶著一股“虎勁”:比武考核,不拿第一就算輸;軍事訓練,瞄著“優秀”練。該連多次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連”。

  在吉林拉法山下,成片的苞米隨風搖擺。陸軍第十六集團軍某機步旅就駐守在這里。來到部隊時,該旅三營七連正在進行單兵作戰訓練,全連官兵精度射擊科目的優秀率達90%以上。

  “七連就是突破烏江的一支種子部隊——紅三軍團先遣團五連。”七連老指導員田衛東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剛入伍的田衛東就注意搜集連史。

  1935年1月2日,紅三軍團先遣團五連作為先頭部隊,奇襲烏江茶山關渡口,率先突破敵人封鎖線,第一個沖過烏江對岸,為掩護部隊主力順利過江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突破烏江第一連”稱號。在原沈陽軍區的檔案中,記者看到了這份記載。

  陸軍第十六集團軍政委盧少平向記者介紹,經過80多年的積淀,部隊形成了以“攻堅克難、英勇無畏,聞戰則喜、力奪頭功,機智善謀、敢打必勝,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為主要內涵的“突破烏江精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們瞄準打贏來練兵備戰,憑著“突破烏江精神”,在演訓場上一次次攻城拔寨。連隊先后經歷從摩托化步兵到機械化步兵、從紅軍先進到藍軍先鋒、從執行單一任務到遂行多樣化任務3次編制調整。雖然裝備“大換血”,任務“大變樣”,七連一代代官兵始終勇立潮頭,勤于創新,實現了一次次華麗轉身。

  穿過烽火硝煙,跨越歲月長河,“突破烏江精神”仍在種子部隊賡續。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08日 01 版)

【作者: 】  【發表時間:2016/10/8】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