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一時一事上中國經濟發展會有波動,但長遠看浩蕩東風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記者張建波
2016年03月04日18:12 來源:人民網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聯組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并在講話中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一些時候一些人看不到中國前景,沒有樹立對中國發展信心,總是失去機遇、晚了一步。一時一事上中國經濟發展會有波動,但長遠看浩蕩東風。廣大非公有制企業要準確把握大勢,提振信心。
關于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其實最近3年里,習近平在講話中有多次提及。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梳理了一些相關內容,與大家分享。
在充分看到中國經濟前景樂觀的前提下,我們認為也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總的看,這些風險是總體可控的。我們正在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目前中國宏觀政策的基調是穩中求進。具體來說,就是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中國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擴大內需,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處在關鍵階段,所帶來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也將帶來新的增長點。中國完全能夠在不斷戰勝困難和挑戰中繼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2013年6月8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中美元首第二場會晤
相對講,中國經濟增速并不慢,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仍名列前茅。中國對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充滿信心。
——2013年10月2日,接受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羅盤報》,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前鋒報》、《星洲日報》、《新海峽時報》聯合采訪
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第一,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
第二,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
第三,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不斷增加,并將繼續增強。持續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將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新空間。中國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新一代勞動者成長為素質更高、視野更廣、技能更強的現代化、專業化人才。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推動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中國不斷拓展的內需和消費市場,將釋放巨大需求和消費動力。中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地區、更廣大民眾。這些都將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內在動力。
第四,信心來自于亞太發展的良好前景。
我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抱著堅定信心。
——2013年10月7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么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將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保持中高速增長,而且經濟質量會不斷提升。
——2014年11月10日,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上的講話
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中國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承擔了拉動增長的重任。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我們的信心,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階段。在全球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也難免受到影響。面對下行壓力,我們可以出臺大規模刺激措施,短期內完全能夠實現更高速度的增長,我們有這個能力。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對中國而言難以持續,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因此,我們強調堅持進行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經濟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轉方式、調結構不會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會遇到困難和阻力,但中國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擴大開放的方針是明確的,不會有絲毫動搖。
——我們的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60%,服務業比重超過50%,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于整體工業,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今年中國經濟預計實現7%左右增長,其增量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比前幾年兩位數增長時還要多。我們已經出臺“十三五”規劃建議,致力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未來5年,中國將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改善環境質量,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堅持深度融入全球經濟,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以服務業為重點放寬外資準入領域,探索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營造高標準國際營商環境,打造利益共同體;堅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新機制,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所有這些,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也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成為新的增長源。
——2015年11月15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