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熱烈開講
——對話老撾中長期規劃的實施與評估研修班
2015年07月17日08:43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現場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于7月9日上午在國家行政學院港澳培訓中心舉行。圍繞此次沙龍活動的主題“中長期規劃的制訂”國家行政學院專家學者和老撾研修班的學員們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精彩對話。
本次沙龍由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副主任周萍果主持。周萍果向老撾學員表示了熱情的歡迎,介紹了沙龍討論的主題和流程以及兩位發言專家的基本情況。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丁元竹首先發言,他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十三五規劃”主題,從春秋時代的《詩經》與《孟子》講起,梳理了“小康”這一概念從誕生到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目標的過程。他解釋了我國現代化建設與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小康社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兩個百年目標之一,以圖表的形式詳細闡釋了建成小康社會所需要達到的各個方面的指標,并且介紹了“十三五”規劃所涉及的各方面內容。“經過30多年的發展,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包括五個方面的目標:經濟更加發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富有內在生命力、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資源環境得到保障。”他指出了“十三五”規劃中體現出的社會總體布局的拓展、與各個建設總目標的銜接等特點,并將其與人口、民族、城鎮化等問題相結合,全面闡釋了在“十三五”規劃中,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接下來發言的是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的褚松燕教授,她發言的題目是“中國中長期規劃編制中的公眾參與”。同樣是研究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問題,丁元竹圍繞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目標,褚松燕則從公眾參與的方面來介紹中國中長期規劃編制的過程。“習近平主席曾經說過,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的意愿和事業發展的需要提出奮斗目標,團結人民,共同奮斗。我想與大家探討的,就是如何根據人民的意愿來形成相關目標。”她在的發言中說。她以“十二五”規劃為例介紹了規劃編制的9個步驟。在這9個步驟之中,幾乎處處有公眾的參與,充分體現了民眾的意志。在前期研究方面,發改委就多個社會單位進行招標,營造出調研氣氛;在規劃起草階段,起草組的六個調研組奔赴各地調查,充分了解各地情況;規劃綱要形成之后,發改委聽取了包括民主黨派、專家學者、工人農民在內的各界人士意見,最終在全國人大上得到通過。褚松燕教授總結說,“十二五”規劃的制定是一個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過程,是學習型、廣泛參與型、集思廣益的智慧型決策。
在提問與交流的環節,老撾中長期規劃的實施與評估研修班的學員們十分積極,向發言專家提出了諸多問題,會場氣氛熱烈。老撾學員的第一個問題落在中國近三十年城鎮人口比例上升對發展的影響上,丁元竹從正反兩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既點明了這一現象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也并未回避城鎮人口增加給大城市帶來的種種問題。在被問到中央與地方、北京與其他省市的中長期規劃有何不同時,褚松燕指出中央與地方同中有異,各地因實際情況的不同會對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丁元竹以自己擔任北京市“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委員會委員的經歷為例,詳細講述了北京規劃制定的一般性與特殊性。一位老撾學員就自己所在的占巴色省的現代化、工業化問題咨詢兩位專家,兩位專家將其與我國部分地區的實際相類比,給出了中國在長期發展中總結出的經驗,令老撾學員不住點頭贊賞。
沙龍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落下了帷幕。這次沙龍成為中國與老撾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加深兩國對彼此的了解,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兩國國情雖有不同,但在發展經驗上卻可以互相借鑒,共同進步。這次交流活動在各位與會人員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為兩國的友好合作增添了一抹亮色。(楊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