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喊官員財產公示已多年 ,但超半數試點地區“曇花一現”。有的地區曾宣布啟動官員財產公開,但之后再無下文;有的地區公示一兩次后即草草宣告終止。目前繼續堅持官員財產公開地區僅剩下14個,且大多數屬于內部公示(8月18日《新京報》)。
從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區開我國官員財產公開先河至今,已逾五年,官員財產公開如同行動遲緩的蝸牛,進展太慢;盡管后來全國陸續效仿的地區多達40余個,但終難成氣候,或陷入中途流產,或虎頭蛇尾,或泥牛入海,總之陷入了十分尷尬境地。且不少地方黨政領導至今覺得官員財產公開仍像一塊燙手山芋,對其利弊諱莫如深。那么官員財產公開推行難的原因到底在哪?媒體也做了不少剖析,認為集中在人走政息、遇到官員阻力、難以核實真實性、上級叫停等四方面原因。媒體分析的原因應該說基本準確,符合當下中國官場心態。但筆者認為,官員財產公開制度難執行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我們官員,尤其是級別較高官員們缺乏足夠底氣,怕暴露自己的“家底”而影響政治前途,或怕露出腐敗“尾巴”,這才是最直接、最真實的原因。
從媒體披露官員財產公開地區情況看,官員們乃至上級官員們怕財產公開引發公眾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穩定,如重慶某區就出現官員財產公開后,反映有的干部有好幾套房,雖然每套房都是合法來源,但老百姓接受不了,出于考慮立即被上級叫停。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表現,真正原因還在于官員們擔心自己的財產曝光,如湖南某市公開了包括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在內的9名市委常委,以及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政委局長等所有正縣級和副縣級干部共計69人全部財產,結果在進行房產公示時引起了一些矛盾、糾紛,有個別新提拔干部不是很配合。后來,上級沒有再提財產公示的要求,就沒有再搞。從這一案例可看出,公開縣處級官員的財產,就遭受了這么大的阻力,而且這種抵制力和反對力多來自官員自身,足以說明官員怕財產公開。如果把級別再向上延伸到廳級、部級干部,可設想遭遇的阻力會更大、反對聲會更強烈。所以,目前官員財產公開也就演變成了一種不倫不類的考查官員們的“掩飾品”了;而且這種“掩飾品”也大多限入“科級”小官員們。因為官場中科級最低,只是官場的起步,把財產限制在這個范圍,這些官員們希望進步,一是不敢有異議之聲;二是也掀不起多大風浪。這使官員財產公開最終不可避免地淪落為一塊“遮羞布”而已。
而比“科級”級別高、甚至更高級別的官員們為何強烈反對和抵制財產公開?還在于他們心中有鬼,底氣不足;如果收入來源正當合法,有什么可怕的。現在問題是,因為不少手握實權、級別較高的官員們,掌握著更多人、財、物等資源分配權和審批權,更有機會獲得灰色收入和其他違法犯罪收入,他們中確已有不少官員成了權力滋潤下的“豐收者”,且其中也不乏隱藏巨額行賄受賄等違法犯罪分子;如果沒有官員財產公開,或許他們靠著這一制度設施缺陷和漏洞,隱蔽時間更長、灰色或違法犯罪收入更大。因此可斷言,目前官員財產公開陷入尷尬局面,足以說明其中潛藏的腐敗因素較多,也折射了當下官場風氣不正和官員們僥幸拖延心里。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要求建立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以及推行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等等,表明中央高層已意識到建立官員財產公開能發揮反腐作用。為此,筆者希望黨中央繼續加大反腐力度,把官員財產公開納入反腐重要措施,完善相關制度設計,并支持已實行官員財產公開試點地區的工作,為他們排憂解難,以便積累豐富經驗,推動中國官員財產公開燎源之勢的到來,滌蕩中國官員腐污之風,讓中國官員保持清正廉潔本性,贏得民眾廣泛信賴,體現執政為民治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