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繼續解密我國的新銳導彈,在今年進行的多次海上實兵實彈演習當中,有一種從艦艇上發射遠距離攻擊敵方艦艇的導彈,它壯觀的發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它就是飛航式反艦導彈,是艦艇作戰編隊和海岸防衛部隊手中御敵于海上的一把“長劍”。今天,我們的記者又帶大家走近兩款新型飛航式反艦導彈,它們都代表了我國在反艦導彈發展上的最新成果。
記者:我們在一些軍事演習新聞當中,經常可以看到艦艇編隊齊射導彈的畫面,那么他們發射的是什么樣的導彈呢?就在我的身邊,它們的學名叫做飛航式反艦導彈,它們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現代海戰的模式,從原來艦艇之間互射火炮、短兵相接,到現在真正實現了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
解說: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兩款我國的新型飛航式反艦導彈C802A和C602,和其他類型的導彈相比,飛航式導彈要長時間在大氣層內飛行,有點類似飛機,因此在設計上就和飛機有很多相似之處。
關世義(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導彈專家):這種導彈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大氣層里面飛行,所以要利用空氣動力,它除了這個機(彈)翼產生升力以外,彈身也可以產生升力,但主要是(靠)機翼。
解說:除了彈體設計類似飛機,這枚導彈采用的發動機也和飛機的噴氣式發動機相近,這讓它能以與民航飛機相當的速度飛行,配上先進的控制系統,就可能貼海面超低空飛行。在海浪掩映下,雷達想要發現它并不容易,更何況研制人員還賦予了它一定的智能—可以提前規劃飛行路徑。
關世義:為什么要做這個規劃呢?這是因為射程遠了以后,作戰范圍比較寬,所以飛行當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物、島嶼,甚至會遇到對方的防空區,我們事先知道戰場情況后,就(能)給它繞過去。
解說:關老告訴我們,這一枚導彈全重只有一噸左右,卻能打擊上百公里外的目標,一下就擊沉或重創三千噸級戰艦,這樣的一枚導彈真的有這么大的威力嗎?
關世義:因為它的戰斗部有一個特點,是穿甲爆破,它先穿進去,然后在軍艦內部爆炸,是所以(殺傷)效果是很好的。
主持人:盡管這型飛航式反艦導彈威風八面,但一開始它只是研制單位自籌資金研制的型號,國家沒有給立項,這就相當于孩子出生了,但沒有戶口,因此研制人員戲稱它為“小二黑”。專家帶著記者重回導彈最早的試驗場地,講述了它從“小二黑”到明星武器的傳奇歷程。
解說:已經年過70的老丁曾經參加過我國第一代自行研制的飛航式導彈試驗工作,他說,當年最早的試驗場應該在這片密林中。
丁振宗(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導彈專家):(我)估計啊,你們注意啊,荒地那一片,1971年開始到1977年,(試驗)失敗炸過三次呢,那家伙,炸到100多米高空,好多人跟這邊上看呢,都跑。(之所以)選那個地方(做發動機試驗),因為一炸,飛起來對附近(居民)沒有妨礙,所以選那荒山野嶺。
解說:40多年過去了,盡管已經被樹木覆蓋,老丁對這里還是輕車熟路。正是在這里,老丁和同事們經歷了導彈發動機試驗的艱苦歲月。由于飛航式導彈長時間飛行的特性,設計要求的發動機工作時間要達到160秒,在當時,我國同類型發動機最長的工作時間只有70秒。
丁振宗:好不容易把它裝出來了,沒有試車臺,就野外挖溝,挖溝還怕飛出去呢,怎么辦?弄鋼絲繩,旁邊一棵槐樹,那樹可沒有了啊,在這拴上,噴管朝天,推力往地下頂,火往上冒,推力有多大,不知道,沒有傳感器,1975年1月31號,就在這。
記者:也在這。
丁振宗:成功的(增加)到了二百一十點五秒。
解說:國家沒有立項,導彈就相當于沒有戶口,沒有先進的研制條件和試驗手段,研制工作就如同摸黑走路,被稱為“小二黑”的導彈就在困境中艱難前進著。1985年,考驗“小二黑”的時候到了,這段記錄是“小二黑”第一次打靶試驗的視頻,雖然已經顯得斑駁不堪,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導彈發射后緊貼海面高速飛行,直至擊中靶船的震撼景象。
定型試驗中“小二黑”打出了六發六中的好成績,其中一次實彈打靶測試,直接將數千噸的靶船打沉。1984年,從山坡上成長起來的“小二黑”以“鷹擊8號”的代號走進了35周年國慶大閱兵的方陣中,震驚了世界,標志著中國從此擁有了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飛航式導彈。
主持人:有了“小二黑”這個基礎,中國的飛航式導彈又瞄準了更高的目標,不但要打得更遠更準,還要參與到國際飛航導彈市場的競爭當中。
解說:到上世紀90年代末,飛航式反艦導彈的研制條件和技術能力相比“小二黑”的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國導彈研制人員開始考慮給它裝上和飛機一樣的噴氣式發動機。
關世義:發動機就這樣,這種發動機比較省油,射程更遠。
解說:不過射程遠,導彈也更加復雜,為了讓復雜系統在長時間飛行過程中穩定工作,研制人員沒少吃苦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