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遺跡。這是一筆留給后人的財富,華山即以山勢險峻著稱,又以歷史悠久而聞名,自唐以來,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寶。

驚嘆"奇險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險秀之余,更感山崖中多達千余的摩巖石刻是華山的一道獨特的風景。許多摩崖文字,書法勁挺,言語精粹,與山川相映生輝,山上歷代開鑿石階、碥道、棧道、天梯則隨山勢險易變化,構成一幅幅絕險的自然景觀與巧奪天工的人文景觀的和諧畫圖。是研究中國傳統旅游文化的重要資料。

登華山的途中,一路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留下的摩崖石刻,那些石刻,大多筆力遒勁,含義深長,讓人回味無窮。華山摩崖石刻浩如煙海,其年代之久遠、規模之宏大、數量之眾多、字體演變之繁復、藝術價值之高,品位之雅俗共賞,堪稱中國書法藝術寶庫。

華山險要在五岳之中首屈一指,登山須小心才能確保平安無事,作者卻反其意而言:膽子大了才能在險境中穿越自如,反而安全。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說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要觀非常之景,就要冒非常之險,而要冒非常之險,首先就要有“志”,這個“志”不僅包括意志毅力,也包括膽量和勇氣。該石刻1936年所題,落款處是范本中、郝振霆、管英章、吳德修四人,“膽大無險”大概就是他們游覽華山時的一點感觸吧。

華山之上,從來就不缺少傳說故事。此處“韓退之投書處”就是當年韓愈登華山,被華山的險所震驚,上下不得,最后想了個笨辦法,寫求救書投入山谷,希望有人看到前來救他。最后華陰令得知此事,哭笑不得,派人去山上把韓愈救下來。

“山河永壽”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即1937年4月。此時正好是七七事變之前。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抗日戰爭名將,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黃埔三期生。這是愛國將領抒發出對祖國美好的祝愿。


摩崖石刻書法文化今華山景區內遺存的摩崖題刻計570處,碑石300余方。華山石刻自春秋戰國時期秦昭王令工匠施鉤梯登華山勒石起至今,約570多則,有年可考255則,宋代以前的摩巖石刻多已無存,然而明朝以后保留完好。其中有抒發愛國情懷的,有講述故事的,有個記錄個人一生的。每一個石刻背后,都是一個故事。

摩崖石刻是一種很獨特的文化形態,它不同于任何其他形式,將大自然的懸崖峭壁當作了一張張紙,就像一幅幅凝固的歷史圖片,經歷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儼然成了華山的一部分,它們讓游客在飽覽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受到了人文藝術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