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風格特點,首先是結字遒美,骨格清秀,點畫疏密相間,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再者行筆絕妙,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三者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豐裕的藝術美。
我們今天暫先不談行筆與章法,我們單看結構,從王羲之代表作品中截取極其漂亮的100個字,供大家讀帖,并配以相對大眾化和通俗的解說,幫助大家理解王字結體。
首先欣賞來自《二謝帖》的單字:

《二謝帖》“謝”字,單字便可窺見其勢。

再看“面”字,清瘦筆畫卻勾勒出圓滿。

“未”字這樣的結體,于作品整體之行氣起到很好滋潤之用。

“者”字,將藏逆把控的十分精到。
接下來我們再欣賞《平安帖》單字:

“存”字顯變勢,亦求得平衡得體。

“想”字這般穿插與揖讓,十分舒適。

思友們再看到《得示帖》:

“示”字筆畫少,故用筆粗重,起到平衡。故字亦如是。

看到下面的“不”和“乃”兩個字,這樣大膽的用筆,對于書法行書作品的行氣體現非常重要,特別要注意角度和力度的把控,力求做到虛實得體,否則就會顯得不倫不類。


下面看看大家相對陌生的《遠宦帖》:

“張”最后一筆略顯臃腫,但卻對整體能很好地起到平衡。

“老”足見單字內空間布局之美。您可以試試。
《快雪時晴帖》的結字偏行楷,我們看看:


“次”字是不是很熟悉?《圣教序》集字大量出現。
《頻有哀禍帖》有個“不”字值得分享給大家看看。最后一筆,大家揣摩下。

下面我們再看到著名的《喪亂帖》:

很多人對帖中“毒”字印象深刻,著實“毒辣”。
“馳”字最后一筆,是不是很銷魂?


看到上面的“蓋”和下面的“深”字,均被《圣教序》集字,體態俊朗飄逸。



“先”字收得妙。


“首”字和上方的“蓋”字的引頭兩筆,異曲同工,揖讓趣味濃。

對比上下兩個“羲”,差別是不是很明顯?


看到下面的“離”字,試想下,如果把中間的豎畫寫粗了會怎么樣?


下面,思友們提起精神啦,咱們看到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蘭亭序》最精到當屬作品之“行氣”,但從微觀截取單字看結體,卻有另外一番美感,主要表現在力度、揖讓、顧盼、粗細錯落等。

不難發現,“永”字重筆放在了最后的捺筆,但是下面的“和”字一個長橫快速平衡,相互映襯。王羲之,很細節,很聰明。




看到上面“懷”字。繁體“懷”字筆畫很多,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細心的朋友會容易發現,蘭亭序筆法極少逆入,但卻不顯干銳,得益于結體的平衡,揖讓、顧盼與粗細的把握。



蘭亭序的結體,與行氣緊密相關。甚至在一個詞語組合,都有很好的呼應關系。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惠風和暢”。看到下面的“暢”字,行筆斜向頭尾交叉,“申”與“易”兩部分正好構成兩三角形式的對位,但按照標準寫法,它本來應該是兩個長方形之間的簡單組合的。這樣的變化,原因就是與其他三個字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