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候宗科的傳奇人生
(本網訊 記者秦福長)
位于陜西省西部,寶雞市境東北部的岐山縣。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陜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周原遺址、毛公鼎等576處古文化遺址和國家級文物承載著悠遠的歷史文化;令人神往的周公廟、五丈原諸葛亮廟,幾千年來傳承和訴說著光照日月的歷史文化;岐山,是一個文化積淀深厚,人杰地靈英才輩出的福土靈地。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以來,這里涌現出許多優秀人物,寶雞科達特種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候宗科就是改革開放后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他用獨到的眼光和才華譜寫著美麗的傳奇人生。
未見候宗科前一些熟知他的人對我講:“候宗科是好人,為人實在、講誠信、講道德、很仗義、吃得虧。”走進他的辦公室一幅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厚德載物”顯得特別醒目,能看出主人很喜歡這幅字,這幅字并非名貴,是這四個字的內涵牽著主人的心。候宗科身材魁梧,生得慈眉善眼,與人相逢總是笑瞇瞇,給人一種親昵感。其實他是個鋼性漢子,生就剛毅性格,從他那結實的身板一眼看出是吃過苦、賣過力的男子漢。侯宗科1953年12月生于岐山縣故郡鄉一個尋常農戶家中。候宗科心靈深處自幼就打下了貧窮烙印,父親有病,家中生活困迫,初中只上了一學期就輟學務農,然而候宗科的拼博精神和卓越的創業天才幼時就展現出來了。他14歲還是童年時就當上生產隊副隊長,起早貪黑地忙于生產隊的事務,干的很出色。為了生計隨后又去寶雞當副業工,幾年后回到村上當上生產隊隊長。在當時的農村干一天活只掙7分錢。在誰窮誰光榮、稍有掙錢想法就是資本主義的年月,極左思潮的緊箍咒箍得家家缺油少鹽又不知咋辦。候宗科不勇吃螃蠏,他認為吃飽飯是硬道理,口號喊的再響不頂餓,改變窮困不會錯,他放開膽子搞多種經營,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西瓜、辣子、烤煙。他當隊長后,第一年就把一個勞動日由0.07元升至0.87元,第二年升至1元,第三年升至1.5元。增長了群眾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當時可把鄰隊、周邊村的人羨慕得不得了,人們見了他直伸大拇指。小小生產隊卻顯露出候宗科遠見、卓越的經濟頭腦,顯露出市場經濟和經營上的杰出才能。
1982年,生產隊解散后,候宗科去內蒙給山西某單位做采購工作。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閃光,他工作成績顯著很快便成為該單位不可缺少的業務骨干,他本人的待遇也相對優厚。1987年岐山縣故郡鄉要籌建社會福利廠,政府領導心目中第一個人選就是候宗科,這是一項白手起家的創業任務,領導認為非候宗科莫屬,只有他才讓領導們放心。接到政府通知后候宗科毅然決然地放棄優越工作環境、優厚待遇回到家鄉創建福利廠。白手起家的事難干,一張白紙無筆無墨的畫難畫;然而候宗科就是不尋常的候宗科,經過六年的艱苦拼博,歷經無數的艱辛磨難硬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成了擁有800多萬元固定資產的鄉福利廠。
1991年候宗科授命創建岐山縣福利造紙廠,走馬上任他沒有盲目地燒那新官三把火,而是冷靜地考慮起步切入口,認真分析紙業市場。縱觀當時的紙廠都是用發紙稈作原料,污染相對嚴重,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各紙廠的產品差異性不大,都在低層次上競爭。當時人們的環保意識還很淡薄,有遠見的候宗科意識到這種高污染行業不會持久。他心中想的是大前景大事業,尋求生產一種無污染附加值高,能長期發展的紙品。他面向全國、用國際走向的眼光考查造紙行業,向杭州新華造紙研究所討教求援,該所丁所長聽了他的創業思路后很受感動,沒想到西北落后地區一個鄉土味極濃的農民競有如此遠見卓識,他慧眼識英,看準候宗科是位非凡人物,是干大事業的將帥之才。丁所長欣然將本所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項目:“引線紗紙”,就是俗話說的炮眼子紙生產項目交給這個一見如故的西北漢子。這種紙用商品木漿生產,沒有污染, 且在西北地區尚屬首家,二人對發展前景英雄所見相同,立即付諸實施。
要投產要建廠資金是一大難題,正當他為資金犯愁時吉人天相,國家民政部鼓勵福利企業技術、產品創新。候宗科及時抓緊機遇立即將該項目上報陜西省民政廳。1992年國家民政部在鄭州舉行的全國福利企業技術創新項目鑒定會上,侯宗科的引線紗紙項目一次性通過專家組的評審,爭取到民政部技改專項資金65萬元。征地12畝于1993年8月建成第一臺引線紗紙生產線,11月試產成功。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又吸納寶雞市工商銀行為股東,生產線正常運轉后年生產能力500噸,年產值500多萬元。2004年,公司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更名為寶雞科達特種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從此、侯宗科走上了做大、做強,大手筆、大設想,建現代化高科技企業的創業之路。
特種紙行業是個技術要求很高的行業,需要高水平高技能人才, 候宗科以德辦廠,用誠信、用德品人格栽植一棵高大的招鳳梧桐,甪人格魅力讓四方貴鳥落枝建巢,吸引了一批有識之士的參與合作,吸引了一大批技術拔尖人物的加盟,候宗科也在實踐中不斷加深自身修養,獲得經濟師職稱。
2009年,公司以陜西省輕工業研究設計院、陜西科技大學為依托,外聘高級造紙技術人員10多名,成立科達公司特種紙技術研發中心,F擁有特種卷筒引線紙、紡織用紙線原紙、高透紙、熱壓墊板紙、濕強覆銅箔板紙、銀行專用扎鈔紙、拷貝紙、膠帶原紙、半透明紙、套袋紙、卷筒色紙、包裝紙等系列產品達3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20省市和海外;固定資產1.3億,年產值3億多元,成為岐山縣龍頭企業。
候宗科成功了,做大做強了,但他從不滿足,始終把自己置于新的起跑線上,不斷開闊視野、不斷創新,采訪時候總告訴筆者,他們還要上新的高科技項目,達到國際水平,上馬后又會填補我國特種紙業的幾項空白。說此話時候宗科笑的很陽光、很會心;那是經歷磨難風雨過后現彩虹的笑,那是汗水澆出的笑,那是成功者欣慰的笑。是啊,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娃,走出貧困、走出艱難、走出布滿荊棘的曲折險途是多么的不易啊,白手起家創下了如此大業是何等難能可貴啊。
當筆者探求候宗科成功秘訣時他淡然地講:“誠實、信義、吃虧。”候總回顧了他的創業歷程,正是因為他的誠實贏得了上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信任和支持;因為他講信義才受到許多專家青睞和眾多客戶的長久支持;因為他能吃虧、肯吃虧才換來企業的不斷壯大,人氣愈來愈旺,聲譽愈來愈好,效益一年勝過一年。候宗科創業以德立身,重視企業德文化,用德文化教育員工,用中華傳統美德打造企業精神。幾十年來他經歷了上百次的商業交往,從未因經濟糾紛打過官司,每遇難解問題他都用吃虧精神將其化解,用豁達的胸懷讓對手心悅誠服最終成為可靠伙伴。
事業有成的侯宗科忘昔日的貧窮,情牽貧困人群,熱心于扶危濟困和公益慈善事業,用愛心回報社會。盲人李明周身殘志不殘,勇敢面對現實,向命運挑戰,候宗科為他的精神所動,捐資10萬元幫助李明周辦起寶雞市盲人按摩康復中心,為殘疾人樹立了自強不息的楷模。他先后為蔡家坡中學、鄭家橋小學、故郡中學、渭南篤祜村學校、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慈善協會等單位和個人捐助善款,累計金額160多萬元。:
2003年,為了支持岐山縣民政福利事業快速發展,盡早建成縣福利中心,候宗科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起早貪黑的奔波,為福利中心征地30多畝,墊資400多萬元,并拿出90多萬元支持福利中心的建設,如期建成面積7000平方米的福利中心,為全縣鰥寡孤獨老人營造了一個貽養天年的居所。
候宗科創業于民政福利行業,有民政情結,特別關注殘疾人的生存、生活,他們公司安置了36名殘疾人。殘疾職工每遇困難他都會親自過問落實解決,公司對殘疾職工同工同酬在福利待遇方面盡可能照顧傾斜。公司每年都為家庭生活困難職工發放救濟金和救濟物品,確定幫扶對象和監護人。職工牟忠虎晚上上廁所時摔倒,下肢骨折,公司派人到醫院護理100多天,他家中父母有病,經濟困難公司承擔了數萬元的醫療費,并給他安排了合適的工作崗位,有固定的月收入,鼓勵他面對現實,重新揚起生活風帆。
侯宗科同志還常鼓勵殘疾職工自強不息,敢于向命運挑戰,提高自身技能。對參加自考和全國各職業考試成績合格的,公司均每科門每人獎勵150元,從而大大激發了殘疾職工的學習高潮。肢殘職工魏曉剛在他的鼓勵下,堅持自學電子技術,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門衛值班員變為公司的技術能手,并考取了技術資格證書,成為殘疾職工學習的榜樣。
候宗科認為企業發展靠人,員工是上帝、是企業的主人,企業效益好了就得回報員工,為了讓職工安居樂業,共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公司出資征地12畝,拿出5000多萬元資金補貼,為職工修建經濟適用房20000多平方米,以市場半價售給職工,對個別家庭困難無錢購買的職工特別照顧,先安排住房隨后每月從工資扣交房款,從根本上解決了職工的住房困難。
好人候宗科的創業生涯就是這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深深的腳窩,人民群眾贊揚他,黨和政府對他的成功和貢獻給予高度信任和評價;先后榮獲陜西省創業先鋒模范人物稱號;國家級誠信經營企業家;寶雞市勞動模范;優秀企業家;殘疾人之友數十項榮譽稱號。公司產品也獲多項國家獎項;2008年應國家造紙協會邀請,候宗科代表中國紙業前往瑞典、德國、法國等地交流、參觀。2011年6月,代表國家優秀企業家陪同溫家寶總理參加匈牙利國際經貿洽談會、參加塞爾維亞、波黑國際洽談會議。候宗科一路汗水一路歌,走出了寶雞,走出了陜西,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愿他腳下的路愈走愈寬闊,走出一個金光大道。 |